嶄新理念談房屋政策和規劃
嶄新理念談房屋政策和規劃

市建局早前公布即將推出一個位於啟德的新資助房屋樓盤,以供兩人或以上家庭購買。出售樓價以市價的七至八成,即約一萬港元一平方呎,社會的焦點隨即集中在這樓盤上。有輿論指這是最昂貴公營房屋,亦有人認為這是「筍盤」。房屋的確是港人非常關注的一個議題,因此繼在前篇文章探討過香港的樓價問題後,我希望再與大家進一步分享對香港房屋政策和規劃的看法。

樓價上漲 上車無望

房屋本來就是民生的事情,可是面對供不應求,以至港人極度渴望置業的情況下,樓房變成了投資工具,甚至炒賣的商品。供求量不均令整體樓價持續上漲,青年人和中產人士置業愈來愈難,基層無樓一族心存怨氣。解決問題必須對症下藥,有些物業是可以成為投資工具的,但有些物業則應該以優先讓市民安居為目標。

香港是自由經濟社會,投資項目由市場決定價格,在此基礎上,豪宅和中型私樓可由市場自由決定其價值,但前提是政府必須在規劃時,適時批出適量的土地,以維持市場上有穩定的樓宇供應量。

至於小型單位,因為剛性需求強烈,而短期供應嚴重不足,則應該是一種滿足一般市民居住要求的樓宇。現時市場上有不少細價樓,由於這類樓宇的需求量比中高價樓大,價格仍是難以滿足大部分港人置業的能力。因此,政府在規劃時,除了應該額外提供細價樓建築用地,也應將細價樓分類,提供充足數量,讓不同人士按其購買力,購置不同類型的房屋。

衣、食、住、行是重要的民生事項,市民的住屋問題是政府不能夠忽視的,政府有責任向有住屋需要市民提供足夠數量的居所,同時提供適量土地予私人發展,讓有能力購置私樓的市民一圓置業安居之夢。這可以參考新加坡和德國,這兩國政府都會向市場提供足夠房屋供應,以在穩定樓價同時,讓有需要的市民能夠以合理價錢「上車」。不過,香港面對通脹和樓價上漲,令很多港人都有「上車無望」的感覺,進一步加強其置業的欲望。但其實又是否全港市民,每人都有做業主的需要呢?

時代改變 準則調整

現今社會,有不少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和青年人,以成功置業為人生一大目標,有些更在大學未畢業時,已向政府申請公屋,以求在畢業後便擁有安定的居所,反映出社會存在不理性問題。若果樓價穩定,又或租樓比供樓便宜,社會對置業的欲望又豈會像現在般瘋狂?相信屆時港人不會一窩蜂地說要置業了。

歸根究柢,香港現時最急需解決的,就是房屋和土地供應的問題。對於早前有關降低地積比率,以改善港人居住環境的言論,我認為政府在目前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該相應提高地積比率,以增加房屋供應。當然政府也應該努力覓地開發,並尋求社會各界配合和達成共識。

香港是我們的家,人人都想去愛護它。但時移世易,也許前人是對的,但受到社會進步和新事物不斷湧現的影響,原來制訂的框架可能已經不合時宜和需要改變。因此,面對新問題,我們需要有創新思維,例如,以前家庭觀念是一家四至五口,但現在家庭普遍都是一家兩三口。以前可能男主外女主內,但如今大多數夫婦都出外工作。家庭結構和模式改變,住屋需求也會因而轉變。

城市和樓宇規劃亦如是,隨着時代改變,需求轉變,規劃的準則和細節都必須有所調整,相信只要社會大眾有革新思維,政府有嶄新理念,房屋問題必可解決,公營房屋供應量達致「長遠房屋策略」所訂立二十八萬的目標將會指日可待。

原文轉載自《東方日報》 2015年8月14日

原圖:bastillepost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