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達一天遊
千里達一天遊

七千多年前千里達(Trinidad)已有人類居住,毋庸置疑它是眾多加勒比海島國中開發得最早的地區,但受到不同外來文化的影響,變成了今天的樣子。根據歷史記載,西班人、法國人、英國人、印度人、中國人及非洲人都先後來過這個地方,有跡可尋。

 

1498年,哥倫布在他第三次西征的航程中才發現千里達,設立殖民地。到了1797年西班牙人棄守,將千里達及它北方面積較小的托巴哥(Tobago)一起奉送給英國,成為英國在加勒比海最南端及接近委內瑞拉(Venezuela)的殖民地。兩個島嶼的總面積為1900平方英里,人口有一百二十萬,其中十二萬八千居住在首都西班牙港(Port of Spain)。

 

我們來到那天(2/24),適逢本地舉行的嘉年華會,首都主要街道都被封鎖,禁止汽車行走。據我們的印度裔導遊說,節日會連續三天,由星期日開始直到星期二晚結束;其間學校停課,工廠停產,辦公室空無一人,所有經濟活動幾乎停頓。男女老幼盛裝而出,面上及身上塗滿令人注目的色彩,但有些則喜歡袒胸露臂,以誘人的姿態上陣,載歌載舞;我向他們揮手致意,都得到熱情的回應,可惜時間有限,不能直接參與他們的盛會。人群中我發現幾乎清一色都是黑色皮膚的非洲裔,他們顯得很投入。我感覺有點奇怪便問導遊其他人哪裡去了?他說千里達四成多是印度裔,非洲裔只有三成八,其他是混血兒及少數白人及中國人。印度裔非常勤奮,和中國人一樣每天埋頭工作,哪有餘暇去唱歌跳舞飲酒呢?這些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從介紹旅遊的讀物是看不到的,非親臨其境是不會體會到的。

 

喜歡跳舞的朋友大概都會知道節拍明朗快速的「卡呂普索」(calypso)舞蹈是起源於千里達的,流傳世界,歷久不衰;「鋼鼓」(steel drum)屬敲擊樂器,是加勒比海音樂中的重要元素。千里達人將舊油罐切成一個圓形的大盤,再改裝出來的,它可發出不同的音階,聲音明亮,是用作主音樂器,也是一件很好的伴奏樂器。千里達人樂天知命的性格,從音樂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由於這個島國面積很大,導遊只能帶我們到一些有趣的地方,如可可樹(cocoa)的種植園。成熟的果實猶如欖球的樣子,呈金黃色,外殻很堅實,果肉奶白色,附在咖啡色的種子上,我嘗了一下,果汁真的有巧克力的香味。這種植物我在馬來西亞見過,都是在熱帶地區生長的。其實農業佔這個國家的GDP微不足道,他們主要的經濟來源是天然氣及石油的開發、煶煉及出口。油價下跌,千里達的經濟立即受到影響。

 

千里達的旅遊業是具有潛質的,因為面積比附近的島國大,又離開了颶風吹襲的地區,人力資源亦比較充足。不過治安問題必須改善,才能吸引更多遊客。


原圖:網絡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https://www.speakout.hk/app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
幾正
1
心心眼
1
無意見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