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爺展魄力 預算案當施政報告寫?
財爺展魄力 預算案當施政報告寫?

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上周立法會財委會在財政預算案公布前,通過了300億元防疫抗疫基金撥款——「糖」既已派,於是過去幾天,輿論只集中高呼派錢;另外亦有人慨歎,特首再次「截糊」,令財爺在今天發表的預算案中可以發揮的空間,變得極為有限。

 

首重為香港打好底子 迎新挑戰

 

從政治炒作(挑撥政府內部矛盾)或期望管理(即財政預算案不夠驚喜)的角度出發,上述看法或許無可厚非。然而,換個角度,那怕300億元真的搶了《財政預算案》風頭,若然陳茂波司長有野心、有魄力,拿這份預算案當《施政報告》寫,展現自己他日如果再上層樓,管治理念為何,也未嘗不可?

 

派糖有基金代勞 財爺為遠景引路

 

甚麼叫做「把預算案當作施政報告寫」?意思是讓市民想像一下:假如由陳茂波做特首,他未來的具體施政方略為何——例如:倘若預算案決定向每名市民派發現金10,000元,則,如2022年的行政長官是陳茂波的話,「每年派一萬」便或許可被視為他會寫進施政報告之內的「恆常措施」。

 

也就是說,任何在今日這份財政預算案內的新猷和中長期財政承擔,也有可能成為將來他參選特首的政綱——再推一步:任何有意成為角逐下一任特首的人,都有必要就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詳盡而全面的回應。

 

認為以上情景推演的想像力太豐富?即使我們返回當下,事實是既然短期的救急紓困措施已經由「防疫抗疫基金」代勞,那今年的預算案亦可索性放棄「派糖」,並轉為聚焦如何令香港在目前的緊張狀態過後,及早準備,打好底子,迎接新挑戰——就這個意義而言,今日宣讀的財政預算案也確實要面對特區施政未來半年的兩大問題:

 

對內科技追落後 對外應對美制裁

 

對內:科技發展如何追落後——今次疫情凸顯特區政府反應遲緩,但主流意見只顧罵官員的性格和辦事能力,忽略了背後政府內部資訊科技能力太弱的問題——典型例子是郵政空郵中心明明收到很多市民自己訂購的口罩,卻待至年初八(2月1日)才處理,平白釀成公眾恐慌;還有網絡假新聞的問題,政府上星期始以Telegram發放疫情消息,明顯落後於形勢;就連負責本港創新平台(即去年預算案主打的Health@InnoHK及AIR@InnoHK)的科技園行政總裁黃克強兩個月前也表示「香港科技發展正在追落後」。

 

對外:美國制裁香港的話怎麼辦?——留意去年財政司司長寫財政預算案時,起首的分析主要憂心環球政經形勢對本港的影響,包括中美貿易摩擦和英國可能硬脫歐所帶來的風險。如今這兩個外圍變數相對塵埃落定(雖然疫情有可能影響中方如何履行首階段協議,但跟一年前相比,則整體風險仍是較低),但香港要面對的危機卻較去年為大:因為美國將按去年實施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在今年年中(亦即立法會選舉前)向國會提交報告,預計內容會大力抨擊特區的各種制度,甚至建議某程度的制裁:包括不再輸入「軍民兩用」(dual-use)科技,並呼籲美國企業逐步減少在香港的資金與人手。

 

升格數碼管治 港台變身「打假台」

 

如何解困?對內而言,近年學術界推崇由「電子政府」(e-government)升格至「數碼管治」(e-governance)之概念,港府應認真考慮如何實踐——意思是不單純把政府表格「放上網」供人下載,又或是讓各種申請程序能在政府網站完成便了事,而是從結構入手,利用新科技改變政府各部門的角色與功能。

 

例如應對假新聞方面,與其完全由政府新聞處負責,應該轉為由更熟悉傳媒運作的香港電台去偵測假新聞,甚至升格香港電台為「高科技部門」,投放資源讓他們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去擔當「假消息天文台」的角色,預測網絡流言的傳播路綫,提升特區政府應對假新聞的「管治能力」——這其實絕非天馬行空:去年全球查證核實高峰會(Global Fact-Checking Summit)便向世界各國呼籲成立專門追查假消息流向的研究機構;另外向來被視為公共廣播翹楚的BBC,兩年前亦已開設分析假新聞的專責部門。

 

又例如香港郵政、政府物流服務署、衞生署和醫管局應該率先打造「物聯網」,亦即利用RFID、區塊鏈和5G通信技術而成的Internet of Things,確保醫療裝備和物資的流向完全透明化,並利用大數據,預測不同時期的需求和供應是否配合,以及早提醒政府進行採購或本地生產以上兩方面的公帑投放,絕對屬於財政預算案內可包含的e-governance投資項目,以提升管治質素。

 

以報告Vs報告 對美先發制人

 

對外又如何?不難想像,美方批評香港的報告肯定措詞嚴厲,甚至有不少誤解(乃至曲解)的地方,與其捱打再解畫,積極的解困之道是先發制人:以報告Vs報告——反正過去兩年的預算案,均極力強調大灣區是香港未來「擴大市場版圖」的關鍵發展空間,財政司司長現在應該把心一橫,以今次預算案為引旨,帶領自己的團隊,撰寫一份面向國際社會的《香港如何融入大灣區》報告,目標是要趕在美國於今年年中出報告前,先向各國政府和投資者解釋香港在大灣區的角色,提早釐清有可能出現的誤解與抹黑。

 

當然,美國假如對香港進行任何形式的制裁,對經濟的打擊既實際亦嚴重。

 

能否抵住美國刻意引發的負面經濟壓力,視乎預算案去年提到,香港正在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澳洲、英國、太平洋聯盟」(即智利、哥倫比亞、墨西哥和秘魯四國)及東盟的談判有沒有任何實質進展——特區在經常聽到的「大灣區」及「一帶一路」概念以外,還能如何分散投資?而以上國家到底怎樣協助本港經濟、帶來新生意?絕對是財爺在預算案必須全面闡述的地方。

 

原文轉載自《經濟通》 2020年2月26日

 

原圖: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https://www.speakout.hk/app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3
支持
4
好正
3
無意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