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自信建立國民身份認同
從文化自信建立國民身份認同

本文作者為中學教師穆家駿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整體社會發展穩步上揚,就經濟而言,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購買力平價方式計算,中國已在2014 年經濟總量超越美國,140年來重回世界第一。國力逐漸強盛,作為國民理應與有榮焉,但落後的百餘年已經將我們中華文明5,000年建立的自信洗刷得一乾二淨,淪落至清末嚴復更認為:「知歐洲分治之所以興,則知中國一統之所以弱矣。」連國家統一都變成批判為落後的原因,文化自信蕩然無存。

 

筆者經常在中國歷史課上與學生分享,自古以來,當我們國家強大的時候,八方來朝,附近的國家成為我們的藩屬國,而非殖民,有着政治自主但同時享受着與我們貿易獲利,不少更融入了漢字文化圈。而今時今日不少還是「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

 

筆者聖誕假期選擇了去陽光與海灘的越南富國島旅行,越南既是「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同時也是古代我國其中一個藩屬國。旅行前網上搜尋越南當地文化特色,才赫然發現原來越南文自古以來基本上都是用漢字表示,甚或以漢字為基礎創立出喃字,直至17世紀淪為法國殖民地引入羅馬字標記才創立今天使用的越南文。筆者在當地導遊的介紹中發現,原來不少國家名稱的越南文讀音與我們粵語有着驚人的相似,估計這與漢字由趙佗的南越國統治時傳入越南相互影響也是有一定關係。但可惜的是,越南運用了羅馬字標記文字後就徹徹底底與以往的古典割裂了,無法再從安南歷史上優美的文學作品感受以往昔日風華。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擔負着延續、傳遞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從人類文明史而言,民族的滅亡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國土的喪失,二就是文化的衰亡。北洋政府外交總長陸徵祥曾言:「弱國無公義,弱國無外交!」筆者以為,弱國不但在國際上被列強欺壓,毫無話語權,更可怕的是連自己國家留下的一點文字、語言的尊嚴都會被剝削,甚至被自身知識分子否定其文化的存在價值。新文化運動中不少學者都曾提出將漢字拉丁化以便迎接現代化。筆者在英國讀發展學的時候不時與同學、教授爭辯,現代化是否就必須等於西方化,作為擁有5,000年歷史文化的泱泱大國,「文化自信」應當是我們的「根」!

 

原文轉載自《文匯報》 2020年1月09日

 

原圖:新華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https://www.speakout.hk/app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
支持
2
好正
0
無意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