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統還是武統?
和統還是武統?

本文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榮休教授雷鼎鳴


台灣總統與副總統選舉下周六便要舉行,這次選舉,若是韓國瑜一方得勝,未來四年台海能保持和平的機會很高,但若蔡英文當選,兩岸間出現衝突,甚至是軍事上的衝突,風險必定增加。

 

究竟中國應和平統一還是武力統一台灣?這是中國領導層七十年來的頭等重要問題,至今仍未完全解決,但經多年來兩地實力對比的變化,這問題的答案亦受到新變數的影響。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決策的標準應包含兩樣,第一是武統(或等待下去)的總體效益是否大於成本?第二是多等一會的邊際效益,是否大於邊際成本?這兩個標準有不同含義,前者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充份條件。現時便武統除了滿足其總體效益大於總體成本外,尚需證明等下去所涉及的邊際成本大於邊際效益,亦即等下去侵蝕效益與成本之間的差距,所以不應再等。換言之,現在便武統的條件有二:武統帶來的總體效益大於總體成本,以及等待不再有利,亦即等待下去的邊際成本高於邊際效益。

 

等待有何效益?近幾十年來,內地GDP的增長速度遠高於台灣的增長,兩地的經濟實力差距愈來愈大,就連太陽花運動中的一些學生領袖也要跑到大陸去找工作。台灣一名大學畢業生起薪點每月五、六千港元,大陸早已有不少畢業生遠超這水平,而且其增長勢頭依然迅猛,多等一會不是更減輕融合的成本嗎?

 

軍事上大陸與台灣的差距一樣在擴大,封鎖台海對大陸來說已非難事,多等一會大陸軍事上成功的機會更大,成本更輕。因大陸早有多枚號稱航母殺手的中程導彈,例如東風26射程可達五千公里,有能力把美國的航母拒在兩千公里以外,這樣等於其飛機也受到作戰半徑限制,飛不過來。

 

但我們也知道,一旦打仗,總會在台製造生命財產的損失,不利長治久安。當然,有些成本是可以減少的。例如我聽一些台灣朋友說過,他們十分懷疑台軍的忠誠度,只要大陸的航空公司肯高薪招聘他們到大陸當民航機師,必有大批台灣空軍拒絕打這必輸之戰。

 

但不採取軍事行動,一味等待,也是有成本的。台灣經過長年脫離大陸及幾任民進黨的執政,其社會及教育上去中國化的路程已走得很遠。等下去不但夜長夢多,而且將來惹得民眾多有台獨思想,管治成本也會增加。況且中國人民中早日統一中國,維持領土完整,洗脫甲午戰爭所帶來的恥辱,訴求也頗強烈。老是在等也不是辦法。

 

上述提供了一些判斷的原則,但在具體作判斷時,也必有不同意見。兩周前,我在北京參加的《環球時報》年會的討論會中,便有一專題討論台灣問題,鷹鴿兩派亦各持己見。

 

最贊成強硬路線的是前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王洪光中將。他認為台獨已然坐大,在民進黨經營下,抱有台獨思想的台灣人已佔大多數,不應再等,愈等愈糟糕。他又認為以今天中國的軍事實力,三天便可打下台灣,我似乎聽到他說一個連的兵力便可拿下澎湖,佔領了其機場後,派飛機進駐,台島內的戰機便可被控制住。此等實戰軍事知識我當然是外行,無從判斷,但肯定自己所知,比不上一個原大軍區副司令員。

 

較鴿派的是台大政治系教授張亞中及原國台辦副主任王在希,他們二人都支持統一,但並不認為目前打仗是唯一選項。張認為美國並不介意台海起軍事衝突,甚至希望煽起衝突,因為受到損失的是內地與台灣,美國則毫髮無損,反而可靠賣軍火而賺到一筆。如此一來,中國的發展會被延誤一段時候(我看未必延誤很久),正中美國下懷。王在希也認為要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民心也要爭取。

 

在《環球時報》的年會中,也聽過可用施琅模式,即康熙時收復台灣的方法。施琅用海軍封鎖了台灣,台鄭成功的舊部不得不降。這與中共當年平津戰役時大軍包圍迫對方投降的方法如出一轍,好處是避免傷亡,我估計這是未來主要的策略。

 

原文轉載自《頭條日報》 2020年1月3日

 

原圖:新華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https://www.speakout.hk/app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2
點算呀
1
驚訝
3
無意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