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讀新聞讀到精神病
如何應對讀新聞讀到精神病

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美國眾議院於本星期審議一條限制「傳媒武器化」(media weaponization)的法案——美國過去100年不斷以其軟實力影響世界,透過電影和其他傳媒平台輪出美國價值。豈料過去數年赫然發現自己成功研發的傳媒利器,竟反過來令美國日趨分裂。

 

特朗普的成功及四大科技巨擘(谷歌、YouTube、臉書、推特)呼風喚雨,令國會議員不得不推動新法案,打算在國土安全部之下成立法定委員會,專責研究科技平台有否為受眾提供足夠保障,避免受恐怖主義訊息、仇恨言論、假新聞、深層偽造影像(deepfakes)作「大規模襲擊」。

 

YouTube在上周的聽證會表示,去年第二季移除的900萬條影片當中,近九成是透過其人工智能監測系統完成,以示其成效;推特也有類似專門刪除辱罵訊息的偵察系統,但只能夠找出一半最終被移除的訊息(雖然比起去年僅有20%成功偵測率進步很多)。

 

至於眾矢之的的Facebook,則宣布由本月開始會利用警察培訓影片,「教育」其人工智能針對網上直播,識別槍擊及其他暴力行為,聲稱可以平均用12秒便找出問題片段並發出警報;又說剛於上周成立由40人組成、專門監察仇恨言論的獨立委員會。

 

多看有提供答案的新聞

 

相對美國幾間科技大企業被國會以法例催逼才有所行動,英國廣播公司這次算是走快一步,其內部科研人員目前正測試一種由受眾主導的「內容過濾器」。

 

以往這些網絡過濾器會把受眾不想看到的新聞或訊息整條移除,以至索性不顯示或搜尋不到。BBC的新式內容過濾器則有點像日本色情片「打格仔」的方式,把跟某些罪行(例如強姦)相關的字眼或相片自動模糊起來,受眾仍然會看到該條新聞,但不會看到令他/她感到不安的部分訊息;另外這些關鍵字會被儲存,日後受眾瀏覽類似訊息時,內容過濾器將自動作相同處理。固然基於資訊自由的緣故,受眾可隨時把模糊部分清除,以看到原文或原圖。

 

英國廣播公司着手研究新式內容過濾器的原因,主要是基於「愈來愈多英國人看新聞看到情緒低落而出現精神問題」這個現象,希望可以提供針對性答案——也就是讓受眾自主選擇不看什麼,同時又未至於與世隔絕。

 

不過有專家指出,這種做法的防守意識太強亦太過間接,真正應對讀新聞讀到精神病的治本之道,還是由內容入手:那就是讓受新聞困擾的讀者,多看有提供答案的新聞故事,從而改善精神健康。

 

提出「看解困新聞提升精神健康」這理論的人,叫Jodie Jackson,今年4月出版了新書《你閱讀什麼,自己就是什麼》(You are what you read),內裏有不少相關研究,包括看日常新聞會引發無助感(helplessness)及長期悲觀,繼而導致對一切的人和事也抽離而毫無興趣。

 

其中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2014年伊波拉病毒爆發時,絕大部分傳媒只聚焦利比里亞、畿內亞、塞拉利昂這3個國家的情況,強調總共有幾千人因而死亡,卻幾近完全沒有報道尼日利亞、塞內加爾、馬里這三個國家如何成功控制疫情,結果對公共衞生有用的訊息並沒有傳開,世界各地傳媒當時主要在散播恐懼,乃至今日亦然。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19年9月23日


原圖:sina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3
點算呀
0
驚訝
0
唔係呀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