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解決食水供應挑戰
科技解決食水供應挑戰

在香港,我們習慣扭開水龍頭便有潔淨食水,但幸福其實並非必然。目前全球有7億人缺乏潔淨飲用水,10年之內人數會擴展至18億,而全球海水比淡水多50倍,大家自然想到海水化淡,以往香港也有,不過成本太高不划算。


今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選出能解決全球難題的十大科技,以色列的海水化淡技術是其中之一。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市郊,設有一所全球最大的海水化淡廠,該廠供應的住戶用水量,佔這個近900萬人口國家的兩成,將來甚至提升至五成。它在傳統的逆滲透淨化方法之上,再使用新型薄膜技術作過濾,提升能源效益。


新加坡也有食水煩惱,當地每天消耗4.3億加侖食水(約香港的六成),隨着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預計到2060年需求將倍增。星洲有3個解決辦法:一、增建水塘盡量收集雨水;二、透過5家循環水廠,不斷把家居和工商業污水淨化再用,這些再生水現在供應全國四成用量,目標是五成半;三、海水化淡佔供水量三成。


新加坡自許為「全球水資源樞紐」,積極把這種混合式食水管理方案推銷到其他地方。自2006年,該國已投資6.7億坡元(約39億港元)研發相關技術,目前有180間水資源公司、20多間研究所,促進行業的生態發展。該國化全球的「危」為自己的「機」,是雙贏的做法。


香港呢?我們也有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幸好目前有東江水補充。不過,我們也面對不少挑戰,例如城市急速擴張,還有地下逾8000公里的食水和海水喉管老化等問題,科技在此大派用場。


早於香港回歸前,水務署已率先使用先進的電子地圖「地理資訊系統」(GIS),提升「數碼繪圖系統」,創本地政府部門的先河。GIS用來收集、結合和處理數碼化供水網絡的空間數據和實地考察所得的資料,不但方便員工存取,也易於與其他政府部門和公營機構合作。


隨着科技進步,市民的期望也與日俱增,該署又引進「智能管網管理電腦系統」,預期屆時水管滲漏率會由目前的15%下降至10%。


近日,水務署的努力獲得國際頂尖食水及污水公用事業專業網絡Leading Utilities of the World(LUOW)的認可。早前,該署副署長周世威在新加坡「國際水周2018」上,展示水務署在能源效益、資訊科技與智能水管網,以及食水處理與水質三方面的創新工作,獲頒發了LUOW會員證書。


我有幸從1996年開始,參與建立「數碼繪圖系統」,見證這個已有百多年歷史的部門不斷自強不息。希望該署繼續以創新思維配合智能科技,令香港市民領略到智慧城市帶來的優質生活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19年4月25日


原圖:RT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2
支持
2
好正
2
無意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