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聚基本人權 單程證不能動
團聚基本人權 單程證不能動

以「集思廣益」為題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在周前發表,這是特區政府在97年後第二份詳細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

年齡中位數 星較港年輕8年

諮詢文件開宗明義地表示,我們需要面對人口老化的挑戰。香港人口老化其實是一個相當自然的現象,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戰後嬰兒潮,是香港出生率高峰的年代,二戰後出生的嬰兒潮,目前已經步入50歲左右的年齡水平。再過10多年,就進入退休的老年期,從香港人口的分布圖,很清楚可以看到這個「洪峰」向上移動。在簡單的數學運算下,就可以估到香港的平均年齡向上升,到了某一個點子上,就是人口老化的形成。

香港現時的人口年齡中位數已經是42歲,香港經常視為老對手的新加坡,中位數只是34歲,至於美國,則是37歲。美國立國兩百多年,而且一直是世界各地人民移居的熱點,所以中位數比香港低,也不足為奇。而新加坡在各方面也和香港相近,出生率也一度是同居榜尾的難兄難弟,但兩地的人口中位數相差達8年,則一定是人口政策所做出來的後果。

香港人口組成的主力的年齡上升,整體人口的預計壽命延長,出生率又遠遠包尾,而在取消抵壘政策之前偷渡來港的人口,其年齡又和香港戰後的嬰兒期相若,這幾個因素加起來,就形成整個人口結構頭重腳輕,也令到人口中位數達到42歲。而新加坡就早已制定人口政策,大力催谷國內的生育率,令到出生率在近年止跌回升。而吸引外國人口移居新加坡更不遺餘力,這才得到目前人口結構相對有利的形勢。

照顧家庭團聚 非一般移民

近年的社會爭論,有不少是指向每日來港的150名單程證人士,有建議削減配額,亦有建議由香港取回審批權。但在今次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明確表明對此不會改動。原因不只是這批每年來港的5萬多人,可以拉低人口中位數,讓人口老化減慢,更重要的,這150名的單程證名額,不是具有特別目標的政策,而是以家庭團聚為首要目的的措施。

這是以人道為基礎,而不是以其他政策為基礎。這種最基本的人道,全世界政府都會照顧,就算並不友好,甚至交惡的國家,也要給予移居考慮。人權是基本的權利,所以特區政府只是回應這些人權,而不是主動去挑選移民。

這和一般性的移民並不相同,一些國家以國家和社會整體利益為出發點,針對某些背景和行業的人士,來給予移民權利,例如加拿大在某些期間特別需要護士,就吸引具看護背景的人士移民。新加坡想發展文化娛樂產業,就來港挖角,吸引大批電視製作人員移居新加坡。這些都是以產業政策或社會需要行先,然後在人口政策方面配合。

善用人力資源 勿再糾結審批

但太太會丈夫、兒子會父親,就不是利益,也不是社會需要,而是基本人權。香港本來就是廣東省的一部分,最初的人口都是來自大陸,尤其是廣東省內,親屬關係密不可分。

幾十年來有大量的跨境婚姻,令到家庭團聚需要的人士大量累積。這150個單程證名額,只是針對這些人道團聚的安排。這些安排,更是從嚴而不是從寬,香港男士娶一位泰國女士為妻,這位女士馬上可以申請在港居留,順理成章在港生兒育女。但跟一位潮州的女士結婚,那就要進入這150的單程證名額之內。所以單程證的措施,嚴格而言,不算是主動出擊的人口政策的一個部分,但卻是香港人口結構和組成的一個部分,也是必然的一個部分。所以人口政策可以討論如何善用這人力資源,提升他們的經濟貢獻,但卻不是「要唔要」的問題!

原本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2013年11月1日

圖:網絡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