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智能停車場紓緩違例泊車難題
建智能停車場紓緩違例泊車難題

本文作者為立法會議員鄭泳舜

 

本港違例泊車問題日益惡化,其中深水埗區近年違例泊車增長更是全港十八區之冠。筆者作為立法會議員和「關注深水埗交通大聯盟」召集人,認為問題的癥結在於政府在土地規劃上,未能提供足夠的車位,因此當局必須善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和日益進步的科技,在落實財政預算案提到的「一地多用」時,優先考慮興建智能停車場,從而大幅增加車位,以紓緩深水埗乃至全港的違泊問題。

 

智能停車場這種「停車神器」並非什麼新鮮概念,在內地、日本和歐美地區早已推行,有關技術相當成熟。筆者早前回到家鄉潮州汕頭,發現當地亦有智能地下停車場投入服務。通俗來講,就是在地下挖「井」,稱為井筒停車場,把地面已成熟的智能立體車庫搬到地下,車從路面進入車庫車板後,人就可以下車,智能系統便控制車板垂直向下,將車輛有序、分層送到地下車位。智能停車場佔地雖小,但可令車位倍增。

 

就此,大聯盟向政府提出六個可行選址,以興建智能停車場,包括欽州街西與通州街交界休憩用地、通州街西九龍走廊橋底停車場、寶輪街「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長沙灣熟食市場、石硤尾健康院新大樓、荔寶路橋底等。除了將「智能機械臂」等技術運用在地下停車場外,還可將舊式地面停車場及閒置空地改建為「摩天輪」式智能立體停車場。當然,若在地面興建「摩天輪」式停車場,也必須緩解噪音問題。

 

興建地下智能停車場,由深水埗做起,有了成功的試驗計劃後,政府可將有關模式複製至各區。此外,政府還要多管齊下,透過加強執法、公眾教育宣傳、整合公私營停車場大數據、方便駕駛者尋找車位等方法,透過短中長期措施紓緩違泊問題。

 

原文轉載自《文匯報》 2019年3月7日


圖片來源:文匯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
支持
0
好正
1
無意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