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怎夥拍深圳 邁史丹福+矽谷?
香港怎夥拍深圳 邁史丹福+矽谷?

今年財政預算案繼續在創新科技、智慧城市、培養人才方面,兌現了每年投入不少於450億元的承諾。


一問:過去幾年,政府已投入過千億元,在大中小學培訓人才、投資科研、促進初創,平均每名香港市民付出萬多元,究竟回報多少?當中打造了多少隻「獨角獸」(估值10億美元的初創)?創造了多少個就業職位?與其他地方相比又如何?


投入過千億 應設指標量成效


這些都是市民關心的,我們好應為這些投資設立明確的關鍵績效指標(KPI),以量度成效,也作為當局往後制定措施的指引。


其實,香港這幾年在促進創科的努力初見成效,對創業的投資由2014年的8,000萬美元,至2017年躍升至11億美元,被評為全球初創增長速度第5高的地方。同時,本地初創估值逾150億美元,並產生了7隻「獨角獸」;相比日本投入10億美元而只出現2隻「獨角獸」,香港成績不錯。可是,比起初創大國美國,投入70億美元而有138隻「獨角獸」,我們仍須努力。


此外,即使這樣投放過千億元,把香港在科研(R&D)的投入由過往的0.75%增加一倍至1.5%,還是遠低於近鄰如深圳和南韓的4%,或日本的3%。因此,香港在追落後方面仍須持續努力。


二問:政府落實投入3億元設立俗稱一站式數據超級市場的「空間數據共享平台」(CSDI),但有相應的措施發揮它真正的價值嗎?


空間數據平台 怎促城市管理


首先,數據必須附有地理位置。據估計,8成數據和地理位置有關,因此數據附上位置資訊,順理成章。因此,一方面政府各部門必須增加協作,開放更多市民關注的資訊,同時數據要有機讀格式(即方便業界及初創企業使用的格式)和附上地理位置,以提升實用性。我期望在這方面經驗豐富的地政總署可以和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聯手,協助其他政府部門,促成其事。


第二,善用不同資訊平台促進城市管理。CSDI只是一個基礎設施,更重要是如何運用平台上的數據,建構不同功能的資訊平台。例如:


•中央運作統籌平台(COP)——可用作處理突發大型事件的中央資訊平台,遇事可立即成為指揮統籌中心,讓指揮官即時了解全面事故情況,以便調撥資源和發出命令,美國芝加哥馬拉松比賽即是一例。去年超強颱風「山竹」肆虐和地鐵4綫故障期間,如果我們已配備了COP,實時把各項零碎的數據整合統籌,更連結巴士、港鐵停駛的資料,在地圖上標示作全面分析,「返工」噩夢應該不會發生。


•城市儀表板(City Dashboard)——1月政府公布會在年底設立「城市儀表板」,可大大增進施政的透明度。我見識過的儀表板中,數美國洛杉磯市長加爾塞特(Eric Garcetti)在2013年建設的「市長儀表板」印象最為深刻。「市長儀表板」針對市民大眾關心的資訊,從房屋、交通、經濟到治安等,以簡明的圖表比對目標和時常更新的情況,哪些項目達標便一目了然。同時,我們的城市儀表板也是建基於CSDI數據,因此必須確保上面的數據更新及時和準確。


三問:大學添置科研設備和提高研究員每月津貼(例如學士學位研究員每月津貼會由1.6萬提高至1.8萬元),這些措施能吸引更多本地畢業生投身創科行業嗎?


穗深銀彈搶人才 港遠遠不及


老實說,加津貼一定人人讚好,但相比內地尤其廣州、深圳等地出手之闊綽,香港遠遠不及。早前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教授和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教授便分別指出,近年全球都有政策吸引人才,本港科研人才是招攬對象之一,近年我們不少人才已被內地和外國機構挖角。例如本地博士後研究員只要獲得深圳合資格的生物科技公司聘用,便可額外獲得每年50萬元人民幣的資助。


科研之外,金融人才是近年重點之一,廣州去年10月發布新政,每年會給予優秀的金融業高級管理人員每人最高50萬元人民幣補貼,新引進的人才首年更可獲100萬元的「安家補貼」。深圳今年1月亦推出多項措施,包括會選派突出的金融人才到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等金融中心考察和培訓,每年每人最高有10萬元人民幣資助;而培育工作辦得出色的金融機構或院校,最高可獲100萬元人民幣獎勵等。


香港AI優勢 須「生產」配合


其實香港有不少世界一流的科研基礎,是內地所不及的,在頂尖的科研範疇如人工智能(AI),全球知名。例如在論文被引用次數及影響力(H-index),我們的AI研究全球排名第10;權威的「美國人工智能協會」(AAAI)今年1月的第33屆大會中,來自香港的論文錄取率達20.4%,居世界第5。


但要吸引和挽留人才,政府除了要大幅增加投資外,也要制定政策,結合產業,鼓勵學界把科研成果產業化,生產並推出市場。


深圳有豐厚的資訊科技人才庫,香港是否可以擔當基礎研發的火車頭角色,與深圳等大灣區城市的生產配合,從而促進產業化,一如人人稱道的「史丹福+矽谷」模式?即科研人員可以把研究成果變成產品推出市場,有助改良之餘兼分享科研的經濟成果,這樣不就是矽谷能吸引全球人才的成功之道?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2019年3月6日


圖片來源:文匯報(取自大公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4
支持
5
好正
4
心心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