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政策連繫灣區 助港創科發展
訂政策連繫灣區 助港創科發展

今年財政預算案繼續投入上百億元,促進香港在創新科技方面的發展。有人卻指早前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綱要》)僅強調香港金融、貿易等固有優勢,未有提到香港成為創科中心,似乎中央只想香港繼續走舊路。對此我不敢苟同。


香港能否再闖高峰 國際化是關鍵


首先,雖然近年政府大力促進創科發展,但今天香港的創科氛圍依然遠較深圳薄弱,是不爭的事實。其次,在《綱要》中「國際」兩字出現多達123 次,在第三章描述香港短短的140 字中,「國際」更出現5 次之多。香港是大灣區中最國際化的地方,事實上香港未來是否可再闖高峰,在創科以至新經濟上能否在區內擔當領導地位,完全視乎我們能否把國際化發揮得更淋漓盡致。


香港的確強於匯聚四方資本,去年港交所新股上市的公司有207 家,集資額近2800 億元,成全球之冠,為內地公司如中國鐵塔、小米和美團點評等融資。


資金、網絡之外,更重要是香港能吸引海外人才。根據投資推廣署去年底的調查,香港有35%創業者來自外地,其中逾四成來自美國、英國和澳洲等地,初創社群相當國際化。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本年1 月底發表的《2019 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香港在全球114 個城市中排名第27,人才競爭力大幅領先內地城巿(北京58位、上海72 位、廣州87 位、深圳94 位)。本港簡單而低廉的稅率、健全的法制、自由流通的資訊和保護知識產權制度等優勢,是吸引海外人才之處。


不過,內地2008 年推出「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俗稱「千人計劃」),入選的外國人才可獲高至500 萬人民幣科研補助。各城市也致力競逐人才,金融是近年重點之一。例如廣州去年10 月發布新政,給予優秀的金融業高級管理人員每人最高50 萬人民幣補貼,新引進的人才首年更可獲100 萬人民幣「安家補貼」;而深圳今年1月亦推出多項措施,包括培育工作辦得出色的金融機構或院校,最高可獲100 萬人民幣獎勵等。


在強鄰環伺下,香港要有效吸引和留住人才,困難不少,除了人才的待遇有所不及,房貴屋小、空氣質素欠佳等因素,令香港在全球外派人員調查中,由2013 年排名第11 位,跌至今年的第41位。


更甚的是,香港的「官產學研」生態系統未成氣候,即是少有把科研技術產業化並推出市場,令科研人才缺乏出路。這實在令人疑惑,事關香港在頂尖的科研範疇如人工智能(AI),全球知名,在論文被引用次數及影響力(H-index),香港的AI 研究全球排名第10。


來自內地、在中大進修博士學位的本地土產「獨角獸」(估值10 億美元的初創)商湯科技行政總裁徐立有切身體會。他認為香港有不少頂尖的科研基礎,是內地所不及的,但要結合產業,整個企業環境也要開放,這在在需要政策扶持。


長遠應多培育人才


深圳現在已有豐厚的資訊科技人才庫,香港是否可擔當基礎研發的角色,與深圳等大灣區城市的生產配合,令產業化有望?若政府要改善科研環境,吸引和挽留人才,大幅增加研究投資之外,也要制訂政策鼓勵及連繫學界和大灣區城市合作,把科研成果生產並推出市場。


不過話說回來,正如港科院院長徐立之教授指出,現時本地中層科研人員出現斷層,因此長遠香港應多培育人才,不能只依賴外援。


培育應對未來需要的人才,學習編寫電腦程式(編程)和加強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教育必不可少。政府計劃由2019/20 學年起,向學校發放9 億元全方位學習津貼的恆常撥款固然有用,除此之外,對待編程和STEM 也應如數學、語言等學科,納入常規課程,為中小學制訂官方要求,以此釐定教科書,並作為訓練教師的基礎。把編程納入常規課程是以色列20 多年前的做法,有助她今天成為「創新之國」。


同時學生的解難能力亦亟需強化,因八成數據和位置相關,因此培養空間感可增強他們和現實接軌的能力,也可開闊學生視野。


忽發奇想,去年施政報告提出要搞「城市創科大挑戰」,5 年撥款5 億元,這樣規模的「黑客松」(hackathon)相信一時無兩。如比賽能衝出香港,來個大灣區創科終極版,香港年輕人有機會把國際化的意念在大灣區落實,肯定會非常有意思!


(編者按:文章標題為報章編輯所擬;來稿原題為「《大灣區綱要》給香港創科的挑戰與機遇」)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9年3月1日


圖片來源:文匯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5
支持
5
好喎
0
無意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