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基建加強監管
投資基建加強監管

投資基建等於投資未來。政府投放大量資源在基建項目上,促進經濟與民生發展,多項基建項目近期陸續竣工通車,但亦相繼被揭發出現紕漏,令人憂慮基建安全質素,嚴重損害本港工程界形象和聲譽。當局有責任公開交代事件,徹查原因,加強監管和執法,激活監管人員漸趨麻痹的敏感神經,把鬆懈了的監管制度扭緊,並改革制度,重拾市民信心和社會發展動力。


工程問題損國際形象


「世界經濟論壇」每年發表的競爭力報告,都會評估每個地區的基建表現。香港在基建方面連續多年都高踞首位,而整體的競爭力排名亦一直位列十強。面對全球一體化,來自國際不同經濟體的激烈競爭,香港需要繼續推動基建發展才能保持長遠的競爭力。過往10 年,政府在基建的投資由每年200 多億元,上升至現時的800 多億元。2018—2019 年度,政府總開支預計為5579 億元,其中約856 億元(15.34%)投放予基建工程。未來10 年,政府在基建的總投資將超過10000 億元。


本港的基建工程一向以高效高質聞名,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現在卻是「甩轆」停不了,密集爆出「多米諾骨牌式」工程安全和質管危機,嚴重挫損香港基建的國際形象,更可能削弱香港工程業界在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項目的競爭地位。況且,社會對公共設施的需求殷切,而每一項公共工程都與民生息息相關,各有其必要和重要,當局有責任對業界進行整治,確保基建的建造水平、施工監管和施工質量齊齊回升,避免最終淪為第三世界式的「豆腐渣」水平。


監管須有新制度新風格


眼下最重要的是盡快查找真相、嚴肅跟進和緊密監管,維護本港基建工程優質可靠的「金漆招牌」,挽回香港基建工程質量保證制度的聲譽。


須強調,工程監管講求一絲不苟的規範管控,一切都要「按本子辦事」,確保不會出現任何差池,但在近年的多宗工程事故中,涉事持份者未有做好本分,沉痾積萎;面對相關公司和人員的失德和疏失,當局需負起把關重責,做好質量管理,不再僅靠工程承建商、港鐵等提交的資料及「文件監督」,就全面接收;並且懲處相關人員和官員,讓業界引以為鑑,不再奢求僥幸過關。接二連三爆出的工程醜聞,恐已反映質量監管失效並非個別偶發事件,而是工程業界的新常態,撤換幾個高層和成立調查委員會再不濟事,需制訂全新的工程監管制度,推動全面改革。


稍感欣慰的是,在最新的「深圳灣公路斷纜事件」,當局已汲取教訓,不再對事故責任「不認、互拖、鬥卸」,而是主動向傳媒「自曝」,初步交代原因,並聯絡承建商在三星期內更換折斷的鋼纜,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但我們樂見的不僅是態度,還要有新制度和新監管風格。


原文轉載自《香港商報》2019年2月23日


圖片來源:大公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
支持
1
嬲爆
1
無計啦
2
超無奈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