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氦氣作食材
用氦氣作食材

本文作者為資深傳媒人黃永。


朋友約我看時裝攝影展。雖然時裝和攝影均非我熟悉的範疇,但幾年前在《紐約時報》讀過一篇題為「時裝攝影是藝術界新星」的文章,內容提到Fashion Photography經已從單純的「時裝X攝影」的簡單結合,進化成反客為主地同時影響時裝界和藝術界——向來喜歡研究矛盾和融合的我(此乃筆者畢業論文的題目),覺得這個現象相當有趣,於是便帶着好奇和學習的心情前往鰂魚涌一看。


事前雖知道會場預備了食物,但以為ArtisTree只容許雞尾酒會小食,抵達後才發現整個場地改裝為展館再另設formal dinner區,晚宴則由米芝蓮餐廳主廚Mike Bagale設計。全晚的焦點在甜品過後出現:待應把一個又一個透明的氣球,送到我們每個人的手上,原來那是注滿了氦氣(helium)的糖膠,吃法是用嘴吸入內裏的氦氣——固然不少人會像我一樣,吸到半途氣球便破掉,還要整塊糖膠粘在眼鏡鏡片之上。


接著,有趣的事情發生了……當許多人開始呱呱大叫之際,卻聽到自己在怪叫:因為吸入氦氣後的一段短時間內,說話會變成像卡通人物的聲音,然後晚宴的氣氛就這樣推到頂點,在一片歡樂的笑聲中結束。


主辦單位說,安排觀賞攝影展後有此特色晚宴之目的,是希望吸引一些平時不會接觸藝術攝影的香港人。概念上,這個想法正正是為甚麼時裝攝影在四、五年前開始走紅全球的主因。一方面,時裝攝影在時裝界自成一格,讓時裝可以在當下這個充滿影像刺激的世界,仍可突圍而出。尤其隨着雜誌式微,時裝攝影的視點已經不再有所局限,甚至一開始拍攝時,便以置放在畫廊為起點來思考。


另一方面,藝術攝影混入時裝元素,讓年輕一代感到更易親近,從而吸引更多人走進美術館,再慢慢加深對藝術興趣。正如《紐約時報》分析,藝術界終於摒棄了對時裝攝影那種濃烈商業味道的蔑視,並了解到其實際價值和貢獻,從而逐漸被廣泛認受為一種art form。


就如那一個可吃的氦氣球,其價值在於看上去帶點懸念,吃時笨手笨腳,讓人想起自己孩提時代,還有吃完之後大家一同變卡通人物聲音的效果……那是另一層次的精心烹調,是一層又一層的設計。


當然,香港地一樣米養百樣人,總有人會問:「氦氣到底好不好吃?」這類人往往捉錯用神,卻又最清楚各個不同品牌何時減價。畢竟,對有些人而言,抵就好食、抵就好買。


本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2019年1月21日


圖片來源:YOUTUBE影片截圖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
支持
0
超無奈
2
好好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