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遊巴塞隆納的感受
重遊巴塞隆納的感受

第一次到巴塞隆納(Barcelona)旅遊大概是在上世紀的八十年代,我當時仍未退休,沒有那份度假的心情,行色匆匆,走馬看花。


那次我和妻子結伴同行,在巴塞隆納停留了幾天,住在一家靠近La Ramba大道的旅館,這是一個非常繁忙的地區,入夜後人頭湧湧,擠得水洩不通。當年精力旺盛,沒有時差的感覺;抵步後,放下行李,便外出四處遛達,分秒必爭。


出門前没有備課,不知巴塞隆納位於加泰羅尼亞(Catalunya)自治區,當地人説的話與西班牙主流語言不同,文化上也有明顯差異,成為尋求獨立的因素。我心目中的西班牙只有鬥牛和佛朗明哥(Flamenco),除此之外就一片空白。自從多留意了國際事務,再作實地觀察,旅遊增添了另一重意義。


三十多年一下子便過去了,這次重臨巴塞隆納也只逗留兩天,隨即和三個好友登上Viking Sky遊輪,參加地中海及大西洋七天遊。雖然也是行色匆匆的,但對這個城市卻認識多了。


每到一個新地方,我都很留意當地的經濟情況,和加拿大或中國作個比較。首先發現巴塞隆納街頭巷尾向遊客討錢的吉普賽人少了,但多了一些賣藝者在鬧市中表演;雖然是週末,聖誕節及新年氣氛仍在,但商店的生意非常清淡,的士(計程車)也很少乘客光顧,一直在路邊或特定地點守株待兔。計程車是個很可靠的「溫度計」,可用來測試一個城市的經濟狀況,而且屢試不爽。


我們首先到繁盛的購物街遛達,並非真的想買什麼名牌貨,而是懷著欣賞商店櫥窗的擺設而來;確然琳琅滿目,品味不凡。走走停停,由西班牙著名建築大師高迪(Antonio Gaudi)設計的公寓大樓突然出現在眼前,我們被它的外型及曲線牢牢吸引住,目不暇給。同行的一個已退休的建築師朋友,對此曠世傑作體會得比我們更深刻,並向我們陳述其創意特點,給我們上了一課「建築藝術欣賞入門」,獲益良多。


在巴塞隆納四處走,都感覺有高迪的痕跡。他的名字就是巴塞隆納的代號,聖家大教堂(Sagrada Familia)便是他的代表作,慕名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由於圍觀的人太多,我們只能在大教堂前停留一陣,欣賞其外貌便離開。


我們繼續搭乘旅遊專車到半山區瀏覽,舉目可見都是高級公寓及豪華別墅,和香港及其他歐洲國家一樣,有錢人都集中居住在那兒,遠離平民區。從消費模式也看到社會階層的兩極化,高級餐廳門庭若市,為豪客所佔據,一般平民百姓就只得望門輕嘆了!


我們來到的兩天剛好有較傳統的佛朗明哥藝術在歌劇院上演,正符合我口味,但購票時才知道最昂貴的好座位早已售光。這個項目在十一月開始上演,經過兩個多月仍不乏捧場客,附庸風雅的人實在不少呀!經濟蕭條對他們一點也沒有影響。據說,歐洲人的財富一般都是世襲的,一代傳一代的,不像北美洲及亞洲地區,少有暴發戶。換句話說,後來者將會面對重重障礙,難以突圍。歐洲失業率一直偏高,引發不少街頭抗議,西班牙也不能置身事外,La Bamba大道便時有群眾運動。


西班牙人慶祝聖誕節一直延長到新年的第六天才完結,那一天也是傳統的「三王節」,孩子們會收到禮物,巴塞隆納的大街小巷仍掛起聖誕及新年燈飾。一月五日適逢週末,全國各地都有舉辦花車遊行的節目。適逢其會,我們吃完地方風味小食(Tapas)後就趕去擠熱鬧。入夜後,街道兩旁結集的人群愈來愈多,他們携幼扶老,都耐心等待花車穿過。在萬眾期待之下,遊行隊伍終於出現,由騎警打先鋒,在鑼鼓喧天的歡樂氣氛下進場,載歌載舞。群眾表現得非常自律,在指定的範圍內站立或坐下觀看,不會爭先恐後,直到散場為止,都保持良好之秩序。憑記憶,香港舉辦同類的大型項目時,保安人員必定嚴陣以待,還在路邊架起「鐵馬」以防萬一。相形之下,巴塞隆納的群眾「文明」得多!


聽說西班牙的計程車司機不可靠,經常欺騙乘客,借故多收車費,我以前也踫到過。這次的經歷卻有點不同,一輛小型「限載四人」的計程車被我們截停,司機不會說英語,便使用西班牙語對著智能手機詢問我們的需要並給予指點,然後按鈕將它翻譯成英文,我聽了便按照指示往前走,那裡或許會有大型「可載五人」的計程車經過。這個司機樂意助人的態度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見,每個行業都是良莠不齊,只能看你的運氣如何!


總括來說巴塞隆納改變不大,仍保持原有的風格,雖然比不上巴黎及倫敦的繁華,但氣候溫和,人情味較濃,適宜長居及旅遊。


圖片來源:新華網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0
支持
0
心心眼
0
我鍾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