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大白象
找到大白象

反對派好喜歡說大白象,港珠澳大橋是大白象,機場三跑是大白象,明日大嶼是大白象,總之香港一有大工程,就是大白象。


著名導演高志森告訴我,他第一次認識「大白象」三個字,是在演藝學院,1984年灣仔北出現這幢集劇院與藝術學校於一身的建築物時,就有人說,那是大白象。


現在聽來當然是個笑話,但三十多年前,「大白象」這個字實在嚇怕不少人。於是,反對派屢試不爽,動不動就把象抬出來,但說了這麼多年,象蹤卻杳杳。


多得審計署,最近他們合指一算,終於找到這頭象,原來大白象就在市區、就在左近,九龍廣播道上的香港電台是也。


年花十億,製作出來的電視節目,平均收視只得0.1點,即大約6400人看,少過我文章的收視率。


其實審計署還有一條數沒有審,就是這些收視極低的港台節目,跟私營電視台同類節目比較,其製作成本的倍數,就非常大白象。


舉個例,港台電視部王牌節目《鏗鏘集》,最近做了個題目「反抗的畫筆」,內容是訪問三位香港政治漫畫家,他們專門畫反中國反政府漫畫。半小時節目,沒有卡士、不用出埠,只是在畫家的畫室做訪問,再走出街行行企企拍些空鏡,節目完結,看片尾工作人員名單,連記者、攝影師、收音師、編導、監製……一共17人,當中竟包括三個編導,陣容非常鼎盛。


還有另一個叫「審訊前夕」的專題,是訪問幾個「佔中」人物,做法類近,都是專訪加少許外景,再剪些「佔中」新聞片,如此工作量,製作團隊竟也要16人,包括兩名導演。


我拿了同類節目、TVB的《星期日檔案》作比較,有個叫「老店」的故事,採訪了三家老店,一樣是半小時新聞特輯,TVB的片尾名單很短,記者、編輯、旁述是同一個人,再加攝影、剪接、混音、編導、監製,8個人就完成一個節目。


多看幾集,發現《星期日檔案》的製作團隊一般只是6至8人,但《鏗鏘集》就集集都17、18人。


人數比人強未算重點,人工都比人高才是問題所在。


商營電視台一個導演月薪兩萬多,但港台的導演工資起碼四、五萬,然後,零收視,請問,審計署是不是該窮追猛打?納稅人是不是要追究到底?


反對派最喜歡狙擊大白象,廣播道這一頭,請問你們打算如何處置?


本文轉載自《頭條日報》11月30日

圖片來源:香港政府網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7
唔係呀哇
3
驚訝
24
嬲爆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