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的偽善
D&G的偽善

意大利時裝品牌D&G(Dolce & Gabbana)一則廣告掀起一場辱華歧視風波。D&G原定本星期三於上海舉行一場時裝騷,並於社交媒體上發佈數段宣傳片以造勢。影片內容為一名女模特兒嘗試用筷子進食意大利餐點,然而其拍攝手法及表達意思,都含有歧視亞洲色彩;再者,一名亞裔女子與品牌創始人兼設計師班納私信表示有關廣告具爭議性,班納起初堅稱廣告沒問題,更指相關爭議是「假新聞」。不旋踵,討論成了爭吵,班納竟指從此以後所有訪問都會以「糞便之國」來形容中國,又稱中國是「無知、骯髒的黑幫」的國家。事件是一場「公關災難」,也揭穿了D&G對華人的歧視。


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


說是次D&G廣告從宣傳效果試去看,固然是一場徹底失敗的行銷推廣:原本的重頭時裝騷因模特兒和影星杯葛,被迫取消;D&G於中國市場的分銷鏈幾乎全部斷絕;支撐時裝品牌的名聲,更於亞洲地區受無可估量的損失。如此災難性的後果,公關部門自然脫不了關係,可是事件源起,以至令群情激憤,一發不可收拾的,卻非公關手段失當那麼簡單,或許是早已根深柢固的種族歧視;又或者是D&G或其主事人個人對華人的偏見,非單純公關包裝能所解決。


D&G的宣傳影片,原意本為透過中西融合,帶出幽默味道(從設計師陳述所指)。事實上,不少時裝品牌也會作中西融合的嘗試,而成功的多是取兩家精萃,以創造新價值及文化的產物。了解雙方所長,交碰出化學作用,才稱上是中西合璧。然而,不恰當的配置,只會令作品出現斧鑿痕跡,一不小心,更會冒犯對方文化。如何拿捏,考驗創作者功架,亦顯示出其代表的品位。


「微冒犯」的現代歧視


可惜,D&G今次可謂「弄巧反拙」,搞出個「大頭佛」。取其中一條影片為例,模特兒「示範」如何以筷子進食披薩,旁白以「小棍子」形容筷子,以「偉大」來形容披薩,配合模特兒誇張的訕笑和對筷子的搖頭嘲弄,其高下特權的隱喻,而教人為之氣結。再說,筷子本非進食披薩的餐具,強將兩者合一,尤如以刀叉盛湯、用湯匙吃麵,徒顯突兀,惹人猜疑影片是否存心貶低華人文化。加上影片旁白的一口中式英語口音,以及模特選角與西方對亞洲人定型表徵一致,凡此種種,使影片隱含冒犯性。


這種不明顯的歧視,稱為「微冒犯」(Microaggression)。「微冒犯」概括是指從社會定性、偏見、有意無意對他人的身份或種族作貶抑的行為。社會學家稱之為「現代化種族歧視」。「微冒犯」的行為不一定具企圖,可能僅是隨口的一句提問,或在其本身環境下認為出自對其他文化的認知或尊重,反映出對某種族的「典型化」〈stereotype〉比方是認定華人必定擅於數學、黑人運動強項是天生等定性思想。然而,這種定性,卻忽略了觀受者的感覺,或隱含特權階級等優越之分,D&G的數條影片,便是典例。


粗言辱罵才是真冒犯


然而,真正令D&G成為「人人喊打」品牌的,不僅是上述的「微冒犯」,主要自於創始人兼設計師班納的一番歧視辱華言論。班納在爭吵中,透過對中國及華人的直接攻擊侮辱,將其扭曲的價值觀暴露於公眾前。事實上,於殖民時代間,西方社會認為亞洲及東南亞國家衛生情況差劣:骯髒、不潔、帶體味,這些都是西方世界對未曾現代化的亞洲國家的印象,隨時代推演,當年的印象成了現在部分人對亞洲種族的歧視。除班納外,以「不衛生」攻擊華人的,亦有早前瑞士電視台的辱華節目。班納指中國是「糞便之國」,瑞士電視台則指華人手上沾滿糞便,這些是刻意、惡意的侮辱,蔑視和貶低人性的行為,是赤裸裸的歧視和羞辱。


更甚的是,杜嘉班納在回應辱華指控時,以官方社交賬戶辱罵及封鎖網民,而班納更表示自己毫不害怕,稱「即使沒有中國也能過得很好」等言論,激起更大民憤,事後卻指遭駭客入侵,將責任推得一乾二淨,在Facebook上的回應貼文不提道歉,指是次事故乃「不幸」,更有暗喻D&G品牌是「受害者」。面對這樣回應,華人社會自然是「拒收貨」。網民要求D&G停止轉移責任,老實誠意地道歉,而受中華文化所影響的國家,包括日本、韓國、泰國等同以筷子為主要餐具的地區,也對D&G表示不滿。


種族主義在骨子裡


筆者在下筆時,D&G發表了聲明,說臉書上的回應是黑客所為,是真是假?只有D&G自己才知。D&G一事揭示出,骨子裡:好些歐美人士,歧視思想仍未有根本性變改。西方「白人至上」主義自詡為世界領袖,背後就是種族分層的偽善。或許這樣說:若種族主義真的被磨滅掉的話,號稱自由多元的美國國度就不會由一名歧視自大的「狂人」執政。


圖片來源:D&G廣告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40
嬲爆
5
超無奈
5
驚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