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遏普世價值 各地選舉樣辦
特朗普遏普世價值 各地選舉樣辦

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美國中期選舉結束。民主黨縱使一如預期輕鬆重奪眾議院控制權,但由於在參議院仍輸掉3席之多,故輿論普遍認為選前大力宣傳的「藍色浪潮」(美國政治有藍紅之分:藍色代表民主黨;紅色代表共和黨)不似預期,沒有為美國政壇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留意在選舉政治成熟甚至過熱的美國,選舉工程及結果有強烈的因果關係,游離票的影響極微——換言之,藍色浪潮並沒有席捲全國,反映民主黨與主流傳媒在今次選戰所推崇的一些所謂「普世價值」,實際上不能打動絕大部分美國選民的心(也就是由#MeToo運動引伸的女權、平等、多元文化等理念)——此乃鐵一般的事實,更是絕望真相。

絕望真相:普世價值無助選舉

難怪當地有評論員說:「今次選舉結果,反映美國是個充滿種族歧視的國家。」

筆者一向認為,在香港遙觀選戰,與其關心美國社會,不如注意戰果對國際局勢有何影響。現時輿論多數聚焦中美貿易戰往後發展,但美國選舉文化的影響,或許更值得我們分析:畢竟2016年的英國脫歐公投和美國大選,被視為全球正式步進了「後真相年代」的里程碑,假新聞(fake news)、事實查證(fact check)、回音室效應(echo chamber effect)等詞彙,亦因而走入日常用語範疇——是故西方選舉文化的影響不單涉及英美政治,也令世界各地傳媒、科技和社會的發展,出現重大變化:例如不少人從此對新聞信息永遠帶有一點懷疑,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亦因而減少。

整體而言,2018年的美國中期選舉較諸兩年前的大選,較少以假新聞和謊言作招徠的選舉工程:密歇根大學社交媒體責任研究中心(Center for Social Media Responsibility)發現,2016年Facebook在美國大選那個月的假新聞和誤導資訊接近8%,今次選戰的相關比率則下跌至3.3%;至於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至愛Twitter方面,2016年關於選舉的虛假信息比率為5.6%,今年則降至4.2%。

假新聞減少 惟仇恨不斷加深

從傳媒和科技發展角度分析,Facebook之所以較Twitter更為成功地消除假新聞,原因有三:其一,是前者自2017年開始投放了大量資源到「第三方資料查證」(Third-party fact checker)方面,經核實為不正確的資訊將不被廣傳;其二,是自2018年1月開始,Facebook宣布改變信息發放的政策:新聞和公共資訊的擴散範圍大幅下降,個人戶口以收取家人和朋友的信息為主,間接打擊了假新聞的影響力;其三,是Facebook早在美國中期選舉進入白熱化階段之前,便開始大規模刪除虛假戶口:單是今年首3個月,便查封了5.8億多個虛假戶口!

以假新聞誤導選民的劣行,雖有暫時緩和的迹象,卻不一定是好消息:因為假新聞即使減少,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仇恨,卻繼續不斷加深——愈來愈多研究發現,人們並非因為看了虛假信息而被誤導,只是不再掩飾一些過往埋藏心底的歧視想法,加上在社交網絡內支持者眾,導致仇恨言論和咒罵便愈說愈大膽。

這種仇恨源自對知識分子的憤怒:因為知識分子會以數據和研究作講解,要求國民務必以大局為重,為整體利益作出犧牲。於是反對知識分子的選民,往往便會被標籤為誤信假新聞而不講道理:例如煤礦工人被迫失業,是由於減輕氣候變化需要美國改用更多潔淨能源——煤礦工人或許並沒有接收假新聞,甚至對氣候變化的科學資訊有相當理解,但他們仍會基於自身利益受損,而歸咎知識分子,對他們的憤怒和怨恨也不會因為明白了科學資訊而消退。

抗知識分子 自利取代博愛

我們姑且可以稱以上這種社會現象為Trumpism的主要形態之一。在美國,此現象主要在沒有專上學位的白人選民之間出現:61%無學位的白人選民會響應特朗普呼籲而投票予共和黨,只有37%會投給民主黨。在香港,這種現象也遂漸成形——像關於「明日大嶼」的討論,即使明知有豐厚的賣地收益,反對的政客和意見領袖仍舊以掏空庫房為主打,且不論作為智庫的「團結香港基金」,還是上周作聯署的38名學者怎樣解說,也不會改變反對的立場,甚至連妥協或還價的空間也沒有。

除反抗知識分子以外,Trumpism的另一形態是「以絕對自利取代博愛」。當中最經典要數特朗普在聯合國大會上表明,自己只會奉行「美國優先」政策,又呼籲其他國家也當只顧自身利益——聯合國成立的本義,在於世界各國應該聯手為地球出力,特朗普卻在會上大呼好心分手,幾近正式宣布「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其治國理念。

面對特朗普既霸道又自私,對手民主黨嘗試以「大愛」反擊,於中期選舉高舉一連串崇高的理念,包括:尊重女性、種族平等、多元文化等,卻未有為民主黨帶來預期的大勝;相反,本來看似獨斷獨行的另類無賴特朗普,卻慢慢成為了共和黨的核心。

民主黨「大愛」反擊 未帶來大勝

選戰說到底是現實的,哪一套可行,別人便自然會抄:可以想像,民主黨在兩年後的大選,也會以同樣野蠻又不講道理的手法,高舉爭取短期利益,以嘗試收復本來屬於民主黨的「非學位白人」票倉。

事實上,特朗普已由2016年的國際笑柄,變成為世界各地的選舉template(樣辦)——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早就被形容為「菲律賓特朗普」;今年7月勝出巴基斯坦大選成為新總理的伊姆蘭汗(Imran Khan),又因風流而強硬被形容為「巴基斯坦特朗普」;還有剛於上月當選總統的「巴西特朗普」博爾索納羅(Jair Bolsonaro)……明年在香港舉行的區議會選舉,又會否由過去關注蛇齋餅糭,變成針對新移民的罵戰?

原文轉載自《經濟通》 2018年11月12日

圖片來源:新華網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
好好笑
0
嬲爆
3
超無奈
0
唔係呀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