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風、追月、追旅客、追將來!
送風、追月、追旅客、追將來!

縱使橫風橫雨,為了香港前途,我們今天仍會風雨不改,繼續討論香港十項全能的第二項:旅遊。

要判斷香港旅遊業表現如何,最好指標肯定是同區高收入地區用腳投票的「同輩測試」(peer assessment);而最苛刻又最好的評判不會是來自服務業水平較低的內地,而是和我們一樣奄尖企理、最有要求的新加坡人、文化修養極高的日本人和慣用最新科技的韓國人……

星洲永久居民人口僅香港一半,大家猜猜究竟是獅城旅客訪港人次還是港人到訪星洲較多?答案是:2011年有多達79萬新加坡人來港,遠多於同年只有46萬港人訪星,即星洲人均訪港次數為港人訪星3倍!韓國人也是一樣:2012年有逾100萬韓國人訪港,而每年平均訪韓港人則只有35萬。日本人熱愛香港程度亦不遑多讓,同年有180萬日本人訪港,而只有50萬港人訪日。香港沒有名山大川、千年古城,卻能吸引發達國家來客到來,今年從更會從紐約手中奪得旅遊業金牌,成為全球最多旅客的國際城市。

大家到街上一看,便會發現香港不但沒有因自由行多了國貨公司、變得大陸化,反而變得更國際化;不是只有周大福,而是「花呢花碌」,新來的Forever 21、Topshop、A&F、Apple Store等讓年輕人可買平靚正衫褲鞋襪、“techies”買到最新電話、文化人盡覽全球書籍。香港實在是個由舌尖(美食)到腳尖(逛街、買鞋)都有頂級享受的感官之都!

港人關注的香港軟硬件承載力問題,我們應該以平常心、科學化處理:在旅客人次創5,000萬歷史新高的2012年,其實每天平均只有約35萬旅客在港逗留,只比30萬菲印傭稍多——相信沒有人會覺得她們令香港塞車、迫爆設施。當我們人人在上班上學或假期出外旅遊時,商場、海洋公園空空如也,旅客剛剛好填補這些空檔;只是周末或部分「熱點」(hotspots)較為擠擁的情景,或令部分市民感到不便,我們可以在北區和日後「橋頭」東涌等對症下藥多加設施解決,而不應濫殺無辜、閉關鎖港,影響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活水。

旅遊和零售的興旺提供了大量低技術職位,讓基層人士得以自力更生;綜援戶過去3年跌了13%、人均收入上升25%,這個上流力、就業和荷包均直接感受到的經濟增長,亦要歸功於旅遊和零售在全球經濟不景時的一枝獨秀。旅遊業更對其他行業有龐大正面界外效應:當旅客到訪香港後,發現香港原來不只旅遊業興盛而是十項全能,因而一見鍾情,以後會多用香港其他服務,甚至來港經商。香港品牌便是如此由旅遊延伸至金融、藝術拍賣、教育、開設地區總部等不同範疇。

其實香港旅遊業最大樽頸不只在商場、觀光設施,而在於酒店客房供應:過去3年旅客數目大升64%,酒店房間總數卻只增8%,以現時途徑移動,未來3年增幅將更慢;香港旅客數字早在3年前已超越倫敦,但房間數字僅倫敦六成;很多三星級酒店房租已超過1,000元,相當於很多城市五星級酒店的價錢。當理工大學的酒店管理系名列全球第二,我們一定要好好利用主場優勢,讓銀牌變金牌,不致浪費80後的客源和美好將來。政府、社會各界要應使則使,大力追回酒店等旅遊硬件的短缺,不讓高昂房租、物價搶走我們旅遊業穩袋的金牌,令這對均富貢獻極大的香港未來發展理想出路“gone with the wind”、煙消雲散!

原文轉載自《am730》 2013年9月23日

圖:oceanpar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