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應擁抱人工智能大潮
香港應擁抱人工智能大潮

在現時不足3%失業率的情​况下,去提出在未來10 到20 年,人工智能會有很大機會取代100 萬個職位,未必可以引起足夠的公眾關注,因為公眾通常只會關注那些具有迫切性的問題,例如房屋、交通等每天生活上都要面對的問題。但如果要為香港未來謀劃,視野就應該拉遠拉闊一點,對於科技的最新發展和未來趨勢,必須有敏銳的觸覺,未雨綢繆。

人工智能在近年取得突破的技術發展,其進步可以說是跨越式的。除提出了「深度學習」和「強化學習」的突破概念之外,電腦可以快速運算以及有大數據為支撐,具備這些優越的條件,電腦不斷通過「嘗試和糾正」(trial and error)的過程自我學習。人工智能不單不再是最初被提出時的模樣,就算是跟10 年前相比,都不再是那個世界。

如果我們的認知還是停留在10 年前人工智能的應用能力,那對人工智能大規模取代人力,只會視為杞人憂天。如果在最近幾年技術突破之後,仍然好整以暇,那恐怕有負「世界棋王」慘敗為我們換來的教訓和經驗了。

人工智能當下在科技上的進展,其實已經是擺在眼前的事實,尤其是在語音識別、影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幾方面都取得突破進展時,人工智能取代大部分人類工作,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這個時間上的距離,也不過是十多二十年的時間。一般預測2030 年將會是一個重要的關口,也是一個具顛覆性的關口,因為這個關口一旦突破,人工智能將徹底改變以往由人類勞動力所定下的規則。

一般人都視人工智能取代人類勞力為一種威脅,因為人工智能比起過去任何一次的技術革命,包括蒸汽機、電力、電腦和互聯網,都要來得徹底。因為「自行學習」這種能力,不是過去任何一次科技革命可以比擬。

面對這個史無前例的科技變革,視之為威脅是最悲觀被動的態度,因為這種發展趨勢,已經是不能逆轉,也不能逃避。而這種科技變革,是為全球帶來衝擊,就算再推行保護主義,也無法抵擋這個大潮。一個科技落後的國家和地方,可以關起大門,不讓人工智能和機械人進駐;但那只是對自己的國民予以懲罰,因為關上大門也無法提升自己的生產力和競爭力,也無法阻止人才外流。

稍為聰明一點的,是順應人工智能的發展,選擇較難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職業。牛津大學的研究隊伍就列出三大智能化的技術瓶頸,包括感知與操控性、創造力以及社交智慧。這三方面都是對人工智能取代人類工作的制約,所以選擇一些對這三方面都要求高的工作,是可以減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風險。

但儘管如是,人類勞動力被人工智能取代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以上的三方面制約,理論上也可能被人工智能突破。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8年7月26日

原圖:大公報資料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