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新機會是香港永恒挑戰
捕捉新機會是香港永恒挑戰
在6月1日於香港舉行的「香港資本市場再出發」研討會,由中央同意及批准來港的重量級人物的數量,已經可以反映中央政府對香港的重視。近年無論在內地,還是在香港,都瀰漫一種「香港不再重要」的情緒,這種情緒在內地和香港的成因有所不同。在香港,主要是受到香港獨有政治環境經年累月的對抗和破壞,漸次形成一種「自怨自艾,我不如人」的情緒氛圍;而在內地,經過40年的高速發展,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慢慢亦形成一種「天下何事不可為」的信念。香港雖然在國家過去改革開放的40年中,作出過不少重大貢獻,但在未來30年奔向富強國家的歷程中,香港可能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而在6月1日的「香港資本市場再出發」研討會中,出席的內地嘉賓的分量,已經完全說明中央政府對香港的重視。而幾位重量級嘉賓的發言,亦再一次重申香港自身優秀的條件,以及在未來30年,香港在國家進一步發展中可以扮演的關鍵角色。他們的發言,充滿了國家對香港的倚重與期望,而他們更是設身處地,從香港自身的利益出發,把香港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重要性一語道出。香港應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把握良機,是一眾來港的內地嘉賓給予香港最佳的禮物。 台灣不作為不把握錯失良機 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先生發起今次研討會,除了是對國家改革開放40年這個標誌性的時刻作一紀念活動之外,也是緣於一件值得汲取教訓、警醒思考的事件。事緣在1992年,兩岸三地也舉辦過一個研討會,討論國家改革開放政策持續下,各地可以把握到的發展機遇。而當時有上百位兩岸三地行內專家和業界代表參與,其研討會的結論,放在26年後的今天的現實,是相當具諷刺性。在1992年,兩岸三地的金融業界,以及資本市場的代表,他們近於一致的結論,是台灣將會成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政策下最大的受惠者!放在2018年的現實世界,這種結論,當然是貽笑大方、大錯特錯,因為台灣今天的經濟困局已經完全說明了一切。但把時光倒流到1992年,台灣股票市場興旺發達,而且在語言溝通和處事文化上對拓展中國內地市場具有相當的優勢。在26年前,認為台灣在發展內地金融和資本市場上,可以得佔先機、走在最前沿的戰略位置,完全是合情合理的預測。 但儘管早佔先機和大勢所趨,但不作為、不把握,那最後結果就是失諸交臂。和黃金機會擦身而過之後,就是漸行漸遠漸無聲。 當大家都看好台灣可以獨佔風騷時,香港低頭密步,把握好幾個關鍵機會,其資本市場迅速壯大。其實不必回溯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也不必時光倒流到1992年,來港參與研討會的重慶前市長黃奇帆就簡單歸納了由「十八大」開始算起的5年,亦即是2012年到2017年,香港因為把握好國家發展的重要機遇,就算在已經相當高的市場發展基礎上,香港資本市場的表現亦是相當矚目:5年間上市公司由1547家增至2118家,增長37%;總市值由22萬億增至34萬億港元,增長55%;日成交金額由538億增至883億,增長64%;而內地機構投資者參與市場活動份額由8%升到22%,成為僅次於英美的第三大力量。而制度改革方面,5年內推行了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以至最近同股不同權的上市制度改革,都是香港市場對外開放的里程碑事件。而市場所提供的交易品種趨向多元化,以及經營效益全球最好,港交所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交易所。黃奇帆簡簡單單的寥寥數語,就可以把香港資本市場在過去5年亮麗的成績單展現一遍。 未來機遇:跨國資管中心 在國家改革開放的40年中,香港為國家貢獻良多,其間也成就了自己。在未來30年歲月中,香港要以過去40年的成就引以為傲,也要以1992年研討會中,台灣在眾望所歸而最終錯失黃金機會的歷史發展引以為戒。捕捉和把握新的機會是香港永恒的挑戰。黃奇帆前市長以大膽敢言見稱,他向香港作出一個重要提示:香港未來的一個重要機遇,是成為內地打造跨國公司的資管中心,香港應該憑藉開放的國際制度環境,協助國內新經濟企業建構區域總部,為它們利用好內地和香港市場的差異性及各自優勢提供更多選擇,充分發揮香港資本市場制度的靈活和便利,為國家企業收購國際同行與先進技術,尋找海外戰略合作伙伴,進行全球化佈局,搭建跨國投資的營運總部和管理平台。 黃奇帆的提點,正是梁振英先生過去不斷強調香港應該扮演的超級連繫人,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角色。 (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原文刊載於《明報》2018年6月14日 原圖:港人講地資料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