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不掉的心理陰影
揮不掉的心理陰影
5月18日發表的《引進多元人才 促進香港發展》引起科技界友人的迴響,他們普遍認為「地點限制、行業限制、人數限制、綑綁限制」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不僅降低企業引入人才的意欲,更歧視非在科技園和數碼港的公司。特區政府肯推出輸入「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是好事,卻不見得想做好這件事。

知名大學人才舉世爭奪
有朋友批評,計劃最要命的是「大學限制」,即「具特別認受性的大學指「QS世界大學排名榜」、「倫敦時報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榜」及「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最新公布與STEM相關排行榜上首100間大學。這些知名大學每年屬於7大範疇的畢業生都廣受世界各地歡迎。香港「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只是便利他們入境香港工作,根本沒有甚麼附加條件吸引他們。
朋友們提出不少建議以完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一,取消公司地點限制。科技園和數碼港地處偏遠,交通和生活配套差,連香港人都不願去,更何況要吸引人才及其家庭赴港工作和生活。香港大部分科技公司都不在這兩個地方,政府取少捨多,眾人不服。二,取消行業範疇。特區政府設定7大科技範疇,是屬於當今流行、而特區政府又想發展的,但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行業涵蓋廣泛,政府的科技思維一般比較落後的,限制香港發展科技的方向是不智的,更局限了香港科技創新。三,取消大學限制。將科技人才局限在所謂排行榜中大學,是排斥其他大學培養的優秀科技人才。如今很多國際級和國家級頂尖科技人士根本不在這所謂排行榜的大學裏培養。
明哲保身設限制
為何特區政府在輸入科技人才方面設立諸多限制呢?這問題可在政府創新科技署網站「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常見問題網頁內找到答案。「計劃要求申請的科技公司/機構在申請配額階段證明本港缺乏或不能輕易覓得具備相關技能、知識或經驗的科技人才,以保障本地人士的就業機會。」「每聘用三名經計劃來港的非本地科技人才,便須增聘一名本地全職顧員和兩名本地實習生。」就是怕被批評輸入科技人才是「搶飯碗」。
特區政府生活在「怕批評」的陰影裏,「設限制」實際是為了明哲保身。如此下去,香港產業結構調整還有希望嗎?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 2018年5月25日原圖:文匯網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