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還要憂鬱?
你為什麼還要憂鬱?

有關蔡子強在4月4日於《明報》撰寫的文章〈補選總結:為何民主派催不出票?〉,個人在上周四(4月12日)本欄已經首先作了回應。個人指出,蔡文重點有二。一是為何要說民主派催不出票,上周本欄就此作出非常詳細的分析,在此不再重複。而另一個重點,是蔡文中列出4個催不出票的主要原因的相互關係,以及其對香港政治和社會的整體影響。


蔡子強列舉的4個原因,第二和第三個是屬於今次立法會補選的特別原因,因為今次補選是單議席單票制,所以個別政治背景的候選人無法取得整個政治陣營內的全部選票;但一旦回復到換屆選舉的比例代表制,那就百花齊放、各自各精彩,整個陣營內的政治光譜都會被充分代表。至於第三點認為今次選舉工程做得不好,那是事在人為,蔡子強自己也預告,下次做好便可以。


所以蔡子強以半帶憂鬱的語調道出第四個原因,就是民主派的選民心淡,不再出來投票支持,那才是對泛民在整個選舉中的致命打擊。


政府民望與泛民得票成反比


第四個原因,不妨跟第一個原因結合起來分析,大家就可以發覺其中存在某種關係,又或者是矛盾。以最簡單的語言去總結表達,就是泛民如何看待跟特區政府的關係。


回到蔡子強列出的第一項原因,用其文章的小題就可以說得一清二楚——「政府民望仍高 民主派難催谷抗議票」。這兩句說話,正正是想點出特區政府和民主派的政治利益是存在矛盾,又或者是成反比的關係。任何政府都希望民望高企,有利於施政;而民主派的政治利益,又正正是在立法會選舉贏取最多票數和議席,而政府民望低殘就可以有利民主派催出更多抗議票。如果蔡子強的政治推論是正確,那無關政府有為還是無能、特首姓陳還是姓李。特區政府的民望就是和泛民的得票成反比,這是結構性的矛盾、必然的矛盾。民主派的所作所為,都只會為削弱政府的管治威信而來。


如果民主派的政治利益是建基於特區政府民望低殘之上,那什麼大和解、營造和諧氣氛,又是否流於一廂情願?如果認為此路可以行得通,那蔡子強提出的第一點內的矛盾關係,又可以如何拆解?


這個矛盾如何解,蔡子強文中沒有解釋,之後亦沒有補充。但按圖索驥,按照文義去分析,支持民主派的學者會認為:出路不是沒有,只要讓民主派順利執政,那就可以解除這個矛盾。表面上看來似乎是合情合理,但想深一層,又是空歡喜一場。按照蔡子強第二點原因中指出香港的政治光譜已經嚴重碎片化,換言之民主派已是分崩離析、各有各做。「貴族泛民」如公民黨是否瞧得起「草根泛民」的民主黨,「新進泛民」如本土派能否跟「老牌泛民」如民協和衷共濟?只是為九龍西地區的一席立法會補選,馮檢基這名「老牌泛民」已經飽受屈辱,要搞到「含淚退選」。把立法會中七十分之一的立法會議員,換了做禮賓府主人,情况會嚴重多少倍?


問題的關鍵其實就是在朝和在野的矛盾,這種矛盾其實就是民主政體好壞甚至成敗的最主要原因。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不止一次慨嘆,共和黨做一切的事情就是想把他踢出白宮。他要做一丁點事,都要花盡九牛二虎之力,簡而言之就是黨爭和權爭的結果。執政不殘,在野無機!一旦這成為政治又或者選舉的主旋律,那就只能掉進沉淪的漩渦。


朝野惡鬥  香港比美國更複雜


如果把蔡子強的第一點和第四點結合起來,那情况就只會更為複雜,甚至更糟糕。因為朝野惡鬥要再加上「愛國與反中」的因素。在主權完全獨立的地方,劣質的朝野惡鬥不斷在互換角色的場景下上演;但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不接受「一國」的憲政地位和權威的政治人物不能執政,甚至進入政治主流,這是中央政府的最後底線!那就由外國的「朝野惡鬥不斷在互換角色的場景下上演」,變成為「朝野惡鬥不斷在角色不變的場景下上演」而已!


如果蔡子強那些解釋是真理的話,民主派和香港執政機器就處於一個角色固定而政治利益零和的狀况。這種關係就像在死胡同內決鬥,沒有出路,也沒有生路。所以在民主派選舉「失利」的情况下,蔡子強會以憂鬱的口脗警告選民「很多民主派支持者因為連串挫折和北京政治路線愈趨強硬而無力感太重和心灰意冷,轉而淡出政治和選舉——那才是一個真的會改變香港政治生態和版圖、對民主派有深遠影響的問題」。而邵家臻更以〈左派憂鬱〉(這裏的「左派」不是指愛國的「左派」,而是社會政策上的「左派」,也是邵的自况)為題而撰文,「連番DQ、13+3入獄、議會淪陷、補選失利、『一國兩制』岌岌可危……還不夠?甫發生的戴耀廷遭文革式批鬥,怎不叫人鬱卒」。


當特區政府不斷以種種行為向泛民示好,但換來的卻是憂鬱和對催不出票的苦惱。隨着往後愈來愈多選舉,雙方關係又會怎樣發展下去呢!


(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原文刊載於《明報》2018年4月19日


原圖:大公報資料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