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民主派催不出票?
為何說民主派催不出票?

蔡子強上周三(4月4日)在《明報》以〈補選總結:為何民主派催不出票?〉為題撰文,文章內容頗值得一讀。


蔡文的重點有二:一是列舉四大原因去解釋文章大題的提問;二是加強他列出四大原因中的第四個原因,認為「4個原因中最後一個影響最深遠」。行文的安排,其實這點才是主旨。言下之意就是提醒選民,在下一次選舉不要冷漠、袖手旁觀,如果「民主派支持者因為連串挫折和北京政治路線愈趨強硬而無力感太重和心灰意冷,轉而淡出政治和選舉——那才是一個真的會改變香港政治生態和版圖、對民主派有深遠影響的問題」。說話一大堆,簡而言之,就是為民主派下次選舉催票而已。


蔡文的兩個重點都有值得議論之處,今次本文先談第一個重點,就是分析蔡子強提出投票率偏低的4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特區換了特首,特區政府現時民望高,民主派難以催出大量「抗議票」;第二是因為「政治光譜碎片化」,補選是單議席單票制,個別候選人很難包攬陣營內所有選票;第三是選舉工程做得不足;而第四點,本文開始時已經原文照錄,就是選民心淡。


以這4個原因去解釋民主派催不出票,原則上是不會錯,因為這只是「數白欖」式的原因列舉,無論孰輕孰重,這4個原因總不會離行離列,所以個人不會去挑戰或批評這種幾大原因的推論方式。個人反而想問一個更基本的問題:民主派今次補選真的催不出票嗎?


投票率的高與低,一向無絕對標準,只能夠通過比較,又或者以一合情合理的標準去衡量。今次新界東、港島、九龍西3個區的補選投票率,分別是42.1%、43.8%及44.3%,「只及2016年換屆選舉的七成至七成多」。蔡子強這樣一比,就把他心底裏的標準告訴大家,就是以2016年的平均投票率58.3%來做標準,用四成二至四成四的投票率跟五成八去比,那蔡子強自然問「為何民主派催不出票?」


補選不可跟換屆選舉相比


這種比較,根本就是不合理的比較。補選不可能跟正式的換屆選舉去比;真的要比,就以相類似的選舉來比,尤其是在2016年初,新界東就正正有一場因為湯家驊辭職而引發的補選。而剛好今次新界東也有補選,時間相近。而2016年仍是上屆政府執政,蔡子強列舉第一項變化因素仍然適用,那為何不用上屆新界東補選來做一個指標?2016年新界東補選對今次新界東補選,固然是最直接相近的比較;就算對另外兩個選區,也應該是最近似的指標。


2016年新界東補選投票率是46.2%,今次新界東補選投票率是42.1%,兩者相差4.1個百分點。我們如果接受蔡子強那四大原因的分析,那不妨以小學生的數學水平,以A、B、C、D代表蔡子強列舉的四大原因,那條「為何民主派催不出票」的方程式就是:A+B+C+D=4.1個百分點。


A、B、C、D的數值為何,小學水平的數學固然算不出來,就算專家也無法有一準確答案。但無論如何,四大原因加起來也只是得出4.1個百分點的數值。就算一個成因獨大,最大也不過是4.1而已!4.1個百分點算不算是很嚴重的催不出票?個人以常理而論,是少了一點點,但不至於稱得上「催不出票」。


蔡子強列出的四大因素,究竟今次補選哪一個至為關鍵,這只是判斷,自然言人人殊。「倒梁」的人士當然認為A最大;一心為泛民催票的人士則認為D最大。但以有限的數據來分析,B——也就是第二個原因——值得較為重視。


上屆新界東補選多了一個自決派的新晉明星梁天琦,梁一人取得6萬多票。在今次的新界東補選,就是缺少了像梁天琦這樣的人物,自決派和一些「教父級」政治人物在網上呼籲「一票不投范國威」。如果真的「一票不投」,那第二項原因自然至為顯著。但如果把范國威今次得票和2016年補選楊岳橋的得票比一比,那范國威的得票比楊岳橋還多了近2.3萬票。


梁天琦算不算泛民陣營?


主流比主流,今次民主派主流的票還增多了,那蔡子強憑什麼說「民主派催不出票」?真的是「催不出」,只是催不出上次梁天琦全部的6萬多票。但蔡子強得問一問自己:梁天琦的自決路線,算不算是泛民陣營之內?泛民支不支持港獨?如果泛民不支持港獨,蔡子強又認為泛民陣營並不包括自決港獨,那梁天琦的票根本不是你泛民的票,干卿底事!那又如何催?如果自決港獨也是民主派的一個分支,那催不出又是「一字咁淺」,因為2018年補選,新界東沒有梁天琦這類候選人。那第二項原因,也就是B,就可能是構成4.1個百分點下跌的最大原因。如果B是主因,那「倒梁派」就啞口無言。第四項,也就是D的心灰意冷,也是一廂情願、言過其實的講法。


當然政黨對選票不會嫌多,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數據去對照今次的投票率,去營造一份危機感,為泛民在可能即將舉行的補選、2019年區議會選舉,以及2020年立法會選舉催票,對一些支持泛民的學者來說,那是當然之義!


原文刊載於《明報》2018年4月12日


原圖:大公報資料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