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派與反對派此消彼長
建制派與反對派此消彼長

建制派在立法會補選奪得一個功能組別議席和九龍西直選議席,延續了立法會的主導權,並且把反對派在3個地區補選的平均得票率壓低至48%,大大拉近了雙方陣營在立法會選舉的得票率差距。毋庸諱言,對建制派來說,這是一場漂亮的勝仗,使往後撥亂反正的工作更加有「底氣」。而選舉結果對香港的社會政治狀况更有重大的啟示作用。

 

補選結果對香港政治的啟示

 

其一,反對派政治能量下降,現時無力帶動政治氣氛。這次補選的投票率不但較2016 年換屆選舉為低,甚至較2016 年新界東補選和2007 年香港島補選的投票率為低,社會政治氣氛確實非常淡靜。

 

我們都知道,政治氣氛與投票率的變化不是無緣無故的,多少有點「人為」推動的因素,故此有「選舉年特別不平靜」的傳統看法。然而,這次補選超低投票率的背後,難道是因為香港正缺乏政治議題,或反對派放棄煽動政治議題嗎?非也。這次立法會補選,反對派至少嘗試炒熱兩大政治議題,包括「一地兩檢」和「反DQ(取消資格)」;在最後一星期,甚至嘗試炒作財政預算案和國家修憲。但最終投票率仍然只達43.13%的低水平。可見,香港現時絕非缺乏政治議題,反對派也沒有放軟手腳,但其煽動市民的能力已大大下降,有心無力了。

 

其二,傳統的議題或拉票模式對中間選民失效,這是一場中間選民不投入的補選。這次補選,不但投票率低,事實上連建制派和反對派的支持者也沒有全走出來投票。所以建制派候選人也好,反對派候選人也好,其所得票數也不及各自陣營在2016 年換屆選舉的總數(狄志遠在當屆獲得部分建制派選民支持)。可以判斷,在政治氣氛淡靜、投票率極低的情况下,在這次補選投票的人,幾乎都只是雙方陣營的堅實支持者。無論是建制派強調的民生議題或反對派強調的政治議題,無論是建制派着重的地區宣傳或反對派較着重的網絡宣傳,也未能引起太多政治立場模糊的中間選民出來投票。

 

此外,縱使方國珊以「第三選擇」的角色在新界東獲得15.7%得票率,但新界東的總投票率仍然只有42.13%,較香港島和九龍西還要低。反映了方國珊其實只能爭取既有的「活躍選民」支持,變相擠壓了鄧家彪和范國威的得票,而未能以新定位開拓太多新票源。所以方國珊的相對成功,不表示「中間路線」或「中間候選人」的成功。

 

最後必須指出,鄭泳舜在九龍西補選勝出,以及建制派在其餘兩區的得票率與反對派顯著縮窄,這一方面是反對派弱了,另一方面是建制派強了。反對派虛弱的地方,連日來已經有不少反對派人士和評論員指出來,部分觀點更引起了反對派的激烈爭論和內部矛盾。至於建制派較強的地方,部分正正是反對派的弱項,例如鄭泳舜也是透過民建聯黨內遴選取得建制派代表資格,鄧家彪和陳家珮同樣需面對派內其他競爭;但建制派內的競爭並未引致不和或撕裂,在補選期間始終目標一致地爭勝,甚至透過補選促成了更進一步的大團結。

 

有人說姚松炎太着重網絡和媒體宣傳、忽略地區宣傳致敗;但筆者想指出,建制派在補選期間除一貫重視地區宣傳外,在網絡工作方面也加強了不少, 例如3 名建制派候選人在facebook 發布的宣傳片平均數便較反對派候選人多,而3 名建制派候選人的facebook 「粉絲」數與反對派候選人的「粉絲」數亦非常接近,陳家珮的「粉絲」數甚至較區諾軒高。可見建制派在這次補選是兼顧了地區和網絡兩面的工作。

 

建制派不斷進步反對派「吃老本」

 

當然建制派應清醒認識到,反對派多年來累積了大量「鐵票」,選民基礎較建制派更加堅實,奢求在短時間內清脆地逆轉是不可能的。但隨着國家不斷發展,「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給予香港的機遇愈來愈實在,普羅大眾對無休止的政治紛爭和撕裂愈來愈感到厭煩;加上建制派不斷進步,反對派卻停留在「吃老本」的階段,此消彼長,市民轉而支持建設力量,完全是有可能的。中央官員近年多次表示香港的政治情勢已發生根本的好轉,補選結果的飛躍就是最好明證!

 

原文刊載於《明報》 2018年3月26日


原圖:大公報資料圖片


全文連結:


#建制派 #反對派 #補選 #勝仗​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