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黑手」藉「初選」排除異己
「幕後黑手」藉「初選」排除異己

3月11日立法會舉行新界東、九龍西、港島地方選區,以及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共四個出缺議席的補選。兩大陣營各個黨派已摩拳擦掌,展開報名前的宣傳和備戰工作。

 

反對派篩選參選人的「初選」機制已開展,新界東有新民主同盟前新界東立法會議員范國威、中大學生會前會長張秀賢、剛當選工黨主席郭永健;九龍西有民協前九龍西立法會議員馮檢基、民主黨司庫深水埗區議員袁海文、早前被撤銷議員資格的姚松炎。報名參加初選人士均表明,有意參與所屬地區補選,即「初選」獲勝者將代表反對派參加補選。

 

變相宣布參選?

 

公開的「初選」機制實際是為補選造勢和集氣,透過一系列活動,聚焦市民注意力,營造最後誕生眾望所歸參選人的選舉氣氛,這是否等於變相宣布參選呢?要計算選舉經費嗎? 「初選」機制,是一個為選出較高知名度和有利當選參選人的手段,也是一個冠冕堂皇的機制,用作排除異己的操弄過程。參加者心知肚明參與就意味着落敗,或因懼於某種集體壓力,及為得到更大支持的美好期望,迫於無奈須參與其中,但有些人由報名即注定是陪跑角色。

 

「初選」若成為一個操弄藉口,便會是為求保障某種個人或集團最大利益的小圈子運作,因此聽話可控成為最主要篩選標準。久而久之,陣營內將走向同質化,有信念、有個性、有能力人士會被視為最不可控的,甚至被冠以不忠誠於某組織的「罪名」,他們將難以突圍,反而唯唯諾諾的人更易得青睞。同質化後果是戰鬥力弱化,一代不如一代。反對派真的需要思考,為何民主黨和公民黨創黨人士是最有戰鬥力的領袖級人物?

 

反對派為311補選設定的「初選」機制,採用組織投票、電話調查和實體投票三部分。「初選」論壇後的反對派認可政團組織投票,佔10%;由港大民意研究計劃進行調查選民的投票意向,佔45%;1月14日,在九龍東和新界西設立票站讓公眾投票,佔45%。

 

隨着反對派不同黨派和人士打「開口牌」,九龍西和新界東的獲勝人選已漸清晰,九龍西的馮檢基和新界東的張秀賢似乎已成陪跑角色,無論他們資歷多深,表現多好都無關緊要。他們可能在這場「初選」遊戲中力挽狂瀾嗎?

 

原文轉載自《大公報》 2018年1月11日

 

原圖:tvb新聞截圖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6.0px 'PingFang HK'; color: #212121; -webkit-text-stroke: #212121} p.p2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6.0px Helvetica; color: #212121; -webkit-text-stroke: #212121} p.p3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6.0px 'Songti TC'; color: #212121; -webkit-text-stroke: #212121} p.p4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6.0px 'Songti TC'; color: #212121; -webkit-text-stroke: #212121; min-height: 22.0px} span.s1 {font: 16.0px Helvetica; font-kerning: none} span.s2 {font-kerning: none} span.s3 {font: 16.0px 'PingFang TC'; font-kerning: none}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