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機遇不可失
粵港澳大灣區機遇不可失

粵港澳大灣區將會是國家重點發展項目。目的是要打造一個僅次於美國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及日本灣區的第四個國際灣區。

灣區特點是通過其中不同城市互相協調,角色上互補不足,從而組成一個龐大及有動力的經濟系統。筆者認為若要為香港日後經濟發展作長遠打算,我們絕不能失掉眼前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會。然而在參與過程當中,我們有一連串問題必須得到明確答案,才能更有效地獲得最大效益。

首先,香港在灣區內的定位是甚麼?明顯地,過去一段時間,個別城市在明確找到自己經濟發展角色定位後,集中精力並已經取得一定成就,例如深圳。近年深圳聚焦創新高端科技,已經成功吸引了如騰訊、華為等行業巨頭以它為總部,並成為全國有意投身科技專業人才趨之若鶩的地方,科技產業成為了深圳經濟火車頭。

反觀香港,由於早年的不作為心態,我們在創科行業發展遠遠落後於人,深圳近年躍起的確值得我們反思。如果我們目前急起直追,為創新科技產業打造平台,未來能否在這經濟產業上分一杯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就必須鎖定目標,爭取中央對我們香港的支援,至少定位上有了優勢,將來亦無往而不利。

鎖定目標爭取支援

香港過去優勢在於金融業,筆者預視我們有被世界承認的法制及監管制度,將來內地創新科技公司來港上市依然會是繼續的趨勢。然而除了金融業以外,我們能否開拓其他產業優勢,例如服務業,種種創新科技產品和市場會否為我們的各類型專業服務提供商機?會計、專利經營等等行業會否得益?過去有些朋友埋怨內地經濟發展雖然迅速,但未能讓廣大階層受惠,今次在灣區建設過程中必須仔細檢視相關情況。

未來數年,接駁內地的各項交通建設將會逐步落成,港珠澳大橋、高鐵等,客觀的特點是交通距離大幅縮短,人口流動會否因此而得到促進是我們須探討的問題。簡單來說,內地人才會否可以做到在港工作,居於灣區內城市,又或者反過來說港人人才於灣區內找到優厚及具發展潛力工作,居於香港甚至居於灣區內城市?這裏同時牽動稅務問題,對於將來選擇於灣區內定居但會往返香港工作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能否放寬居港日數限制令他們能繳納香港稅?這也是需探討的範圍。
  
人們生活在每一個地方當然都會考慮到當地醫療及教育配套。根據資料顯示,未來灣區內醫療及教育產業亦同樣是重點培育產業,長遠來說如果產業大幅提升從而帶動質素之保證,將有助人們提升於當地工作及居住的意欲。這些都是未來執行灣區建設時要有清晰答案的問題。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7年5月14日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