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考慮輸入勞工 保持香港競爭力
多角度考慮輸入勞工 保持香港競爭力

香港社會表面上經濟蓬勃,其實眾所週知,本港的競爭力大不如前。公民社會日趨成熟,勞工界和壓力團體要求更多福利保障、更佳的工作環境。

香港作為成熟的經濟體、已發展的都市,追求更佳的生活環境,無可厚非。然而,我們不斷要求加強社會福利,庫房每年的福利開支高達一千八百億元,隨著人口老化,以及市民更長壽,香港在兩三年後踏入總體勞動人口減少的時代。加上我們非常幸運,受惠內地經濟持續增長和自由行帶動,本地經濟活動強勁,全民就業。

我們商界當然欣慰香港經濟繁榮,要維持長期蓬勃,以經濟支撐社會福利發展,香港這個經濟規模必需長期持續擴大。經濟發展必需有人手、土地等配合,梁振英政府正在積極開拓土地供應,成果值得肯定。

但是,本港各行各業缺乏人手,亦都是不爭的事實。就以小巴和巴士行業,起碼缺乏一千個司機,隨著退休潮在一兩年內出現,問題會更趨惡化。當業界不斷提高人工,爭取人手,但仍然大量欠缺司機。誠然小巴司機都是相對較辛苦的工作,對精神和體力有一定要求,年輕人亦不願加入。小巴業界亦不希望大幅加價,加重市民壓力,並且保持小巴是相對廉價的交通工具。

早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說新加坡的外勞佔整體人口三分一。外勞主要填補相對辛勞的工作崗位,本地人則從事高增值的職位。我們熱切希望社會認真考慮新加坡輸入勞工的好處,容許我們專利公共小巴行業輸入司機。業界計劃以行業工資中位數輸入司機,再加上提供住宿安排的額外開支,輸入司機的成本比在招聘本地司機,起碼多逾三成。我們仍然希望輸入司機,正正就要維持公共交通行業可持續發展,令到小巴業內的中小企和基層勞工,受惠於行業持續發展,最終令市民得益。我們希望繼續保持小巴是廉價、具競爭力的平民交通工具,繼續為市民提供班次頻密、按時開出、有足夠座位的小巴服務,推動本港經濟和城市發展。

原圖:hkbus.wikia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