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換相 醜態畢現
英國換相 醜態畢現

英國脫歐公投6月23日結果出爐後,主張留歐的首相卡梅倫宣布辭職,圍繞新首相的遴選旋即開始。與本港1200名選委會投票不同,英國這個老牌民主大國的首相改選,僅由下議院保守黨黨團330位議員決定,6500萬英國選人民無份、15萬保守黨黨員也無份。隨後的劇情是五雄爭霸、兩強對決,到最後脫歐派能源事務國務大臣利雅華(Andrea Leadsom)突然退選,留歐派文翠珊極具諷刺地成為最後贏家。

換相之中,各個候選人先後爆出背叛、野心、陰謀,真實演繹了現實政治中的驚濤駭浪。若不是親身所見,還以為在看美國電視劇《紙牌屋》。但最令人觸動的是,這一切竟都在「民主框架」下進行。

不少人說英國是民主的典範,但這場首相改選中,卻出現諸多匪夷所思的事。綜合來說,換相事件中,英國政治制度引起至少三點漏洞,宜引以為鑑。首先是政黨代表與民意的背離。英國換相,源頭在於脫歐公投中前黨魁卡梅倫主張的留歐,未得到多數支持,照常理,新首相應由脫歐派擔當才算名正言順。

可是330名保守黨黨團選來選去, 最終竟推出依然是留歐派的文翠珊,這不得不引發質疑——民意究竟對執政黨是否有效?如果民意不能主導民意代表,那執政黨代表性又有多少呢?

其次是改選程序的欠代表性。如上所述,此輪首相改選,不是由全體選民投票,也不是由全體下議院議員投票,而僅僅是由330位保守黨議員決定。雖然保守黨執政地位是由選民決定,但這些人能代表所有選民嗎?那些投票給工黨及其他黨派的市民,他們的意見如何彰顯?再者「此一時、彼一時」,選民投票給保守黨時,民意未必與今時相同。僅用300多人就決定政府和英國未來,這種制度合理嗎?

最後是改選過程中的欠透明度和利益輸送質疑。改選中,背叛、陰謀處處、結局出人意料,令人不得不對政黨政治遴選程序透明度存疑。最典型就是脫歐派核心人物、原倫敦市市長約翰遜。約翰遜從首相大熱門、到被司法大臣好友高浩文出賣後被迫不選、最後又峰迴路轉成為新內閣的二號人物外相,這其中會否隱藏了政治利益交換?外界也許無從得知。

再者,利雅華和文翠珊雙雄爭霸之時,利雅華竟宣布退出,文翠珊於是自動當選,這時連保守黨議員也沒選擇權了。更值得深思的是,這個選舉制度是否有漏洞?兩位候選人會否私底下串謀,到決戰階段時一方自動退出從而獲得利益?這些疑慮當然只是拋磚引玉,歡迎大家繼續討論。

但可以想像的是,新一屆內閣有如約翰遜這樣一個權重脫歐派人物存在,注定新政府是一個平衡產物。當政府職位成為政客利益交換工具,選民利益究竟被擺到何處?

筆者並非否定英國民主制度。英國作為老牌民主大國,其成熟的運作模式至今廣泛被視為典範,但即使最成熟的民主體制,也有不足之處,這正是本港應汲取的教訓。

作為民主政制建設中地區,本港市民政客應抱有務實心態看待政制發展。一不應妄自菲薄否定自己的選委會、功能組別一定是不民主;二不應幻想民主如普選等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英國換相反映的政治陰暗面,尤其是與民意的脫離,正反映了民主並非萬能藥。

至於政黨政治,本港政黨雖然不能執政,但在立法會的權力舉足輕重。政黨醜態也不遑多讓,尤其如惡意拉布等,比起英國換相中的醜行有過之而無不及,對市民影響極大。有鑑於此,市民宜聽其言、觀其行、多些民意監察。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在即,希望市民能把讓真心為民的選進去、讓陰謀私心的選出來。一個乾淨沒有醜態的立法會,比普選公投對本港更實在。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16年07月23日

原圖:新華網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