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墨皆反對「父幹」
老、墨皆反對「父幹」

這些年頭,香港新生代成功的方法基本上擺脫不了兩個模式:「成功需父幹」和「贏在起跑線」:前者明顯帶有「貴族」味道,後者則是普通人對前者的對策,但近年「成功需父幹」似乎已壓倒了「贏在起跑線」,社會出現「父幹霸權」,令一般人的上流之道被堵死。

不少人認為老子提倡「不尚賢,使民不爭」,是反智的表現,但老子提出這主張其實也是針對當時的「父幹霸權」現象,比起目前香港的有過之而無不及。

春秋時期,「尚賢」雖成為一種風氣,然而其所尚之賢,只是「貴族之賢」,往往重私恩而輕公道,變相鼓勵宗親世祿攬權而尸位素餐,老子的「不尚賢」就是針對這種風氣所提出的批判,而墨子當時即大聲疾呼「血肉之親、 無故富貴」─這該是無數港人的心聲。

相反,孔子主張「舉賢才」卻是維護「尚貴族之賢」,所以港人培育下一代的扭曲心態,一定程度還遺留著逾2,500年前的積弊,而「贏在起跑線」說穿了亦只是應對這不公平制度的一種手段而已,本質上仍是在維護這制度,但想不到現在亦被趕盡殺絕。

所以,香港出現民粹主義實在一點也不奇怪:現在利益一面倒向利益既得者傾斜,但他們卻不肯讓出一丁點利益,反而把其他人的上流之道堵死,此取禍之道也,印證了老子「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之說。

如今之計,唯有參考墨子的主張,擴大「尚賢」的範圍,「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多些在非精英之間發掘人才,藉以恢復新一代的上流之道。

原文轉載自《am730》 2016年07月07日

原圖:taku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