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市場的恐懼
政治市場的恐懼

比利時布魯塞爾機場與地鐵遭遇恐襲, 震驚全球。恐懼過後,留給看客一個問號,恐襲會否把美國共和黨陣營的總統參選人大熱特朗普送進白宮?抽水乃政客本能,特朗普一向語不驚人死不休,對此事難免插上一嘴:「比利時恐襲證明我對恐怖主義的立場遠比其他人正確。」

的確,無論在移民問題、對穆斯林以至對華的態度,特朗普的言論都令人感受到觀看荷里活大片的刺激。明知現實不是非黑即白、一刀切的對與錯,但如「徹底禁止穆斯林進入美國」、「墨西哥移民是強暴犯」此類言論頻頻講出,雖然好像是另一種恐怖主義,但選情卻絲毫不受影響。近一周他不僅以大幅優勢贏得亞利桑那州初選,又有《紐約時報》和CBS新聞頻道發布的全國民調顯示,46%的共和黨選民希望特朗普成為該黨總統選舉提名人,創下他參選以來的最高紀錄。

或許,反對者只能期盼看客甚至支持者心中還有幾分理性,知道這些極端的言論只是姿態,但無可否認的是,政客正是利用大眾這種對外來人或他者的恐懼心態,不斷累積政治本錢。

「恐懼」不單為政客提供入侵人性的缺口,也為惡意攻訐者卸除提出證據的責任,說害怕梁振英是共產黨員便是一例。

「恐懼」衍生的不是某個地方的問題,今天在香港亦發生同樣的亂象。香港熱賣「本土」和「港獨」概念,以「本土」為名施暴的光復行動找不出任何理性論述,「以武抗暴」的口號輕易把港人深惡痛絕的暴力傷人行為合理化,真正深刻的理解仍然混淆不清。

這些模糊的概念最後都能成為選舉博弈中的政治籌碼,利用的正正是說出某些人內心的恐懼:擔心資源給外來者攤薄,害怕原有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給打破,於是拚命的牴觸和醜化外來者,強調自身的高尚;卻未曾想過,在不斷指摘他者之時,自身的核心價值也在不斷流失。

宣揚偽命題的港獨,擺出叛逆的姿態, 敢說不是因為恐懼?在香港,恐中、恐共是政客最好利用的工具,彷彿中國只有集權、 貪腐、落後,全然無視國家這幾年的發展,彷彿不去抗拒中國,便不配用「民主」兩個字。

旺角涉嫌煽動和指揮示威者的本土民主前線前發言人黃台仰,申請於保釋期間離港,前往達賴喇嘛印度住處參加青年領袖會議,硬生生要把自己放在國家的對立面,會議收穫幾分不得而知,但很明顯已是分清敵我,找到了生存之道。

特朗普即使勝出共和黨初選,要過希拉莉一關恐怕還是要打「恐懼」牌,成敗當要看國民的理智。本土、港獨何去何從,前途肯定渺茫,但可以斷言,只要恐懼陰霾還在,總會有相應的政治市場。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 2016年3月25日

原圖:crntt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